#情感點評大賞#現在國家提倡生三胎,主要原因是‘中國老齡化’;我是95后一代當時國家是禁止生二胎提倡‘晚婚晚育 少生優生 ’。從這點對比可以看出國家政策變化之大。

三孩政策于2021年5月31日發布
我是出生于四川,四川給人第一感覺好耍是個旅游城市但是經濟交通人均GDP都較落后!所以四川人不得不為自己為父母為子女背井離鄉去北上廣深一線城市打工掙錢,所以我們四川人口輸出是算是全國前三!但是他們一般去一線城市從事的工種基本是;工地、餐廳、工廠、保姆類。但是也就會造成一個新名詞——留守。

留守孩子最期待的是父母回家
我就是留守孩子當中的一名,父母常年在佛山工作,每三年回來一次、一次在家待的時間10天左右便又要坐上去佛山的綠皮火車,雖然不舍但也沒辦法。我就跟爺爺奶奶還有我爸親二哥的兒子(我叫堂二哥)在一起生活。學校離家路程遠,我們學校要求住校我讀二年級時就開始住校,當時學校還要求自己帶一周的大米學校提供菜和蒸飯爐。星期一早上天不亮就起床裝好一周的大米和星期六星期天在家爺爺奶奶炒的好吃的菜用瓶瓶裝著帶到學校吃,學校沒有冰箱夏天帶的菜就特別容易餿。我特別感謝我奶奶每周一會給我2.5~5元錢用到星期五,但我不舍得花都是存著。我們學校早餐是提供饅頭+稀飯;中餐晚餐都是提供大鍋菜;每周三晚餐是提供牛肉面。都是只有一種菜,沒有選擇。那個時候的我們不知道什么是好吃只知道把肚子填飽了就行。而且早上的饅頭我都舍不得吃都是放在書桌里到星期五便有5個饅頭了,放學了就帶回家給爺爺奶奶二哥分享著吃。雖然窮但是還是過得開心。天有不測風云!在我上初二時奶奶患上腦溢血右邊身體導致中風癱瘓在閬中人民醫院icu病房住了半個月才蘇醒過來,星期五放學后我坐上鎮里通往閬中的客車去看望奶奶,當我看到奶奶躺在病床上叫不醒時眼淚止不住的往下流。想想奶奶病前時是多么能干的一個農家婦女那里需要奶奶幫忙都去、跟鄰居處的關系都很不錯,在生產隊的評價都是我奶奶是個好人。現在距離她生病那年以前過去了9年了我奶奶挺幸運還健在雖然現在只能靠輪椅生存但是每當我下班回家看到奶奶心情就格外開心。我對我奶奶的感激之情是溢于言表的。

今年奶奶過生時照片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治愈”。現在雖然生活條件好了但是每年過年回家時還能看到比我小的00后的孩子在家跟爺爺奶奶生活一起當留守兒童,我就想又應該怎么關懷他們呢?是跟我當時做留守兒童一樣的心理嗎?

呼吁關懷留守兒童
用慈母嚴父般的愛關心他們:愛是教育的基礎,也是教育的出發點。
用賞識樹起留守學生的自信:學生需要在賞識中成長,賞識是師愛的表現,而留守學生由于缺失了來自家庭的關愛與教育,一部分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上課不認真,擾亂課堂持序,課后不完成作業,成績不夠理想,從而產生一種失敗者的心態,有自卑感,這時他們如果得不到及時的幫助和鼓勵,就會無所適從自暴自棄。
用行動撐起留守兒童的藍天:對于留守兒童的教育,僅憑教師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
多重視、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扭曲:我們要經常給留守兒童疏導心理,防止心理扭曲,給他們講一些關于愛的故事。
多給他們分享一些他們沒接觸過或者沒見過的高科技和外界奇聞:經常帶他們去博物館或者外邊看看,給他們講著一些奇聞和景觀,讓他們覺得即使沒有親人或者家人在身邊世界也是如此的溫暖。
培養感恩的心理:有小部分孩子會想我是留守兒童我父母不在家,國家社會或者你就應該關心我,心安理得。
傾聽孩子的內心:有很多因為父母不在家給爺爺奶奶講他們又不懂,怎么辦?長期累積就會時孩子因為有很多話要講不知道給誰講而導致內向,這時候我們就應該鼓勵孩子講出來講錯了都不要怕,孩子給我們講的這些能講的我們就講給他希望聽到的人聽、不能講的就要給孩子信守諾言不講給其他人。

多給孩子跟父母之間視頻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