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人培養了很多學生,被人稱贊“桃李滿天下”。為什么用“桃李”比喻所培養的學生或弟子呢?其來源有兩種說法:
一說春秋時,魏國有位叫子貢的大臣,他得勢時,曾培養和保舉過不少人。后來得罪了魏文侯,便獨自跑到北方去。在北方他遇見子簡,便向子簡發牢騷,埋怨自己培養的人不肯為他出力,以致流落他鄉。子簡笑道:“春天種下桃樹和李樹,夏天可以在樹下休息納涼,秋天還可以吃到果子;可你種下的是蒺藜,不僅不能依靠和利用,秋天長出的刺還會扎人。故君子育人,要似種樹,應選準對象,然后再加以培養。”自后,我們便把培育人才叫“樹人”,把培養出來的優秀人才稱為“桃李”。
二說唐代有個賢者叫狄仁杰,他向朝廷推薦數十人,多數成為名臣。有人就對狄仁杰說:“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意思是說:“天下的好后生,都出在你門下啊!”后來,“桃李”便用來比喻所栽培的后生或教出來的學生。
此外,“桃李”在其他詩中還有不同的喻義。如曹植的《雜詩》中有“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的句子,這里把人的容貌美麗比喻成桃李;阮籍的《詠懷詩·其三》中有“嘉樹下成蹊,東園桃和李”,“嘉樹”指桃李,比喻繁盛之景;古樂府詩《雞鳴》:“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旁,蟲來嚙桃根,李樹代桃僵。樹木身相代,弟兄還相忘。”詩的愿意是用李桃共患難來比喻兄弟要相愛相助,后來轉化為比喻代人受過或互相頂替,這就是“李代桃僵”一詞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