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南30公里,這里由香山和龍門山兩山對峙,伊河其澗向北而流,形如一座天然門閥,故史稱“伊闕”。隋煬帝定都洛陽,因為宮城城門面對伊闕從而又稱之為“龍門”。
龍門石窟,為我國重點保護文物,2000年被聯合國科教文化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中國石窟之首。與莫高窟、云岡石窟,麥積山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



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年間,盛于唐,終于清末,歷經10多個朝代陸續營造長達1400余年,是世界上營造時間最長的石窟。
龍門石窟,南北長達約1公里。在宛若蜂巢般的石窟洞穴中,龍門石窟還保存了大小窟龕2345個,各類佛造像10多萬尊,還有佛塔、碑刻等。其中最高的佛像17.14米,最小的僅為2厘米。
整個龍門石窟最大的亮點便是奉先寺。佛龕依山勢而建,是龍門石窟中摩崖型群雕的代表作。主佛耗時3年9個月完工。
龍門石窟造像內容豐富,雕刻精湛,氣勢磅礴,多為皇家貴族所建,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皇家石窟。其中大盧舍那像龕根據歷史考證是武則天根據自己的容貌儀態雕刻的,其右側為大弟子迦葉,左側為小弟子阿難,繼而為普賢菩薩、文殊菩薩,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大力士與佛盧舍那一起構成了一組極富情態質感的美術群體形象。用一組極富情態質感的美術群體形象將佛國世界那種充滿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達得淋漓盡致,顯示了唐代雕刻藝術的最高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