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國都是世界第一大人口國,號稱有13億中華兒女,這一數據是在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所統計而來。如今已經10年過去了,我國的人口結構、人口總量、人口分布等各項基本信息都發生了哪些變化呢?這勢必需要新一輪的人口普查才能摸清情況,目前第7次全國人口普查已如火如荼的展開。
自10月11日開始,在為期兩個月的時間里,1000多萬名普查員,將在全國范圍內挨家挨戶進行“地毯式”的人口調查,不少人可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我不會有完善的戶籍制度,為何不直接通過戶籍直接統計人口呢?反而投入巨大的人力成本進行人口普查?其中原因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首先戶籍存在兩個常見的問題,一是戶在人不在;很多已經去世的人,其家人未能及時主動注銷戶籍;特別是退休老人,一些別有用心之人為了領取更多的養老金,會隱瞞其去世的消息,自然更不會主動注銷去世人員的戶籍。

二是人在戶不在,在計劃生育被視為基本國策,大力推行的這些年里,產生了無數“黑戶”,他們多為偷生、超生等情況所致,很多家庭為了逃避罰款,不會給超生的孩子上戶口,這就導致了人在而戶口不存在的情況。可見我國的戶籍制度雖然嚴密,但是直接通過戶籍統計人口并不能真實的反映現實情況。
再者戶籍信息更新嚴重滯后,一般而言,戶口本上,除了姓名,身份證號,性別等基本信息符合現實情況之外,大多數人的學歷、是否婚娶、工作等各項信息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如果僅憑戶籍進行統計,很難對人口的基本情況作出客觀判定。
國家花費如此之大的人力物力進行人口普查,除了為摸清我國人口的基本信息之外,還有哪些更深層次的原因呢?下面就為大家總結一番。
首先進行人口普查可以對我國人口變化的基本情況,有更為準確的把握。未來的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規劃,離不開人口信息作為數據支撐。
其次人口普查可以,確切的了解到我國人口總量的增減,人口流動性,人口結構的變化,性別比例等諸多信息,據此可以分析出未來人口的基本情況,對完善人口政策,促進人口結構優化有重要幫助。

第7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方式,較之前六次而言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普查員將采取錯時上門的方式,在人們下班之后的時間段,挨家挨戶,登門走訪;因此當普查員登門調查之時,我們應全力配合,不瞞報,不漏報,如實填寫真實的個人信息和家庭信息。
如果不方便接受登門普查,我們同樣可以通過手機端掃描二維碼,主動填報個人和家庭信息,這樣一來,既避免了普查員登門“打擾”的不便,同時也為普查員減輕了工作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