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色综合色,多姿,japanese 吃奶free,韩国欧洲一级毛片免费,亚洲精品成人区在线观看

強迫癥的治療 六種強迫癥治療方法

頭條首發!

全文12000多字,是一寧心理12年強迫癥心理咨詢經驗總結,也是對“少數全國認真務實的強迫癥咨詢師經驗”的總結。

全部讀完,大約需要80分鐘,敬請收藏,可分多次讀完,以每次讀完頭腦還有精力玩味為度!

前言:

許多迫友關心強迫癥最佳治療方法,求最佳,本身可能就是執著的表現,有些朋友什么都要最佳,學習最佳,事業最佳,各方面比他人佳,現在有了強迫障礙,希望用最佳的方法來掃除障礙,好快快路途坦蕩,快快通往最佳!

求最佳的態度,給有些朋友帶來了不錯的學習或工作成績,也給一寧心理帶來了更好的心理咨詢助人技術,但不利于強迫癥的好轉。

最佳方法,違背《廣告法》。法律之所以禁止帶“最”字的宣傳用語。是因為這樣的宣稱,常與客觀事實不相符。

強迫癥困擾者,首先要學會遵從事實,遵從事實才是捷徑!

筆者一寧至2006年以來,關注強迫癥的心理咨詢,2008年開始全職從事強迫癥的心理咨詢。一轉眼,12年過去了,越專注,時間過的越快。12年來,專注各療法在強迫癥心理咨詢中的運用,見證了許多迫友吃藥的各種效果,基于這個的事實與觀察。下面逐一介紹它們是什么,如何展開,效果如何。

按照療法的第一二個字母排序,以示平等!

一、森田療法sen tian

二、心理動力學療法xin li

三、行為療法xing wei

四、修心養正療法xin xin

五、藥物yao wu

六、意象對話療法yi xiang

每一個療法,都有它對病理的認識,病理。即疾病發生發展的原因、過程和原理。這是迫友們容易忽視的部分,迫友往往更關心,怎么辦?什么時候能好?這是本末倒置、畏果不畏因的表現。

一位來訪者咨詢多次后,終于感慨到:“之前總問什么時候能好,而不是問為什么不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只有關注與理解病理,才能讓你不盲目,更踏實,不懼反復,更有信心。

得了肺炎等生理疾病,或許你可以不關注病理,只是聽醫生的話,就可以了。但心理困擾或心理疾病不行,必須有自己的理解,方能不依賴藥物且穩定好轉!

本文對病理方面的表述,可能你讀起來費力,但這樣進步更快。

一、森田療法

1、療法起源簡述。

我們知道,大多數強迫癥、焦慮癥,越閑越困擾,越忙心情越好,少數嚴重者,忙起來也不行,工作生活簡直寸步難移,社交恐懼癥例外,一個人還好,見人才焦慮。總體而言,在人們為衣食住行終日忙碌的年代,強迫癥、焦慮癥難以成為困擾。

當生產力解放了,一大批困擾就如雨后春竹般冒出來。而日本生產力解放較早,所以日本人先于中國人有了較多的心理困擾,其中,森田正馬,就是其中一員,他有很多癥狀,遍尋治療方法,終無效,最終放棄治療投身學習時,困擾反而好了。于是他結合自己的這份經歷,總結了森田療法。

隨著中國生產力的解放,較多心理困擾也出現了,成了醫院和學者們關注的問題,四處搜尋,有前輩發現了日本的森田療法,并翻譯相關書籍,隨后又有其它學者到日本留學,把療法引進來。

森田療法在中國發展的比西方好,甚至現在比日本還好,據說森田療法在后來完善階段,借助了中國禪學無為思想,也就是說,中國佛道文化,為它提供了營養。

2、對強迫癥病理的主要認識。

①性格特點:困擾者們有疑病素質,即敏感多疑,常有劣等感,易關注自身感受等。“生的欲望”與“死的恐怖”都很強。生的欲望是指希望成功、希望不落人后等等。死的恐怖除了指怕死,還包括害怕失敗、害怕一輩子就這么困擾下去了、害怕丟臉等等。

②被束縛機制:

一般在備考、婚戀、工作、人際、生孩子等重大事件上,當事人的性格特點會突顯出來,表現為不好的感受或行為,比如,希望睡覺環境絕對安靜,反復檢查作業,憂慮自身健康,見人緊張發抖等等。

而我們生的欲望與死的恐懼,使我們覺得,要是這些行為與感受不排除,我的整個人生都不順了,當務之急,就是要把它排除,尤其在你得知自己的困擾是強迫癥、焦慮癥、社交恐懼癥后,知道失眠的危害之后,排除之心,更加強烈。

而被束縛的惡性循環圈,從此開始了。

如下圖所示,

注意力指向了自己認為不好的事,然后極力排斥,結果越排斥,注意力越指向它,整個人心情都不好了,乃至抑郁了。完全被束縛、被套住了!

被束縛機制,一寧制作

?注意?

雖然同為所謂的強迫癥,但有些朋友現實檢驗力弱,即認為自己的擔心就是真的,認為有必要反復檢查,沒有反強迫意愿,也即沒有排斥之心。則不適合用被束縛機制解釋。

3、主要治療辦法。

①陶冶(完善)性格:強調行動,放下完美,培育順其自然的人生態度。

②打破束縛:以正常化眼光看待“癥狀”,所謂的癥狀其實是正常的,不想消除它,同時,做你該做的事情去。

4、尤其適合急性期的指導,見效快速。

5、對現實檢驗力弱者,困擾者并不覺得自己的擔憂以及強迫行為和思維有多么不正常,因此沒有求助意愿。當強迫行為和思維實在太影響學習和工作了,才來求助,但這時,還是認為自己的擔憂是真的。這時工作的重點,是想盡辦法說服他不要認同自己的擔心,這時用的辦法已經不是森田療法了,詳見第四節修心養正療法2-①。

6、完善性格方面,結合儒釋道比較好。但對大多數案例,只有運用心理動力學療法,才能深層次地完善性格。

7、由于性格方面沒穩定完善,當事人容易反復陷入被束縛的狀態。

8、工作方法:

咨詢師結合森田療法,對你的想法、過去幾天的生活學習工作情況,提出建議。一次次的促使你放下對癥狀的執著,協助你看清癥狀的本質,結合你的實際情況,探討每天應該做什么,可以有日記批閱、微信回復、當面或視頻交流等形式。

案例A:

某先生近50歲,13年前,為疑病困擾,總覺得自己得病了,忍不住要強迫檢查,十分痛苦,13年前,花重金找Z咨詢師咨詢,只上了一堂課,Z咨詢師說:“你什么問題也沒有,該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吧!”。就憑借這一句話,他好了十年,這句話為什么這么管用呢?錢付出的越多,表明越敬信,你最敬重的老師對你講的話,產生的作用最大。

這句話打破了他被束縛的惡性循環。

但由于性格沒有完善,十年后,他又陷入了同樣的困擾,找Q咨詢師咨詢,可能Q咨詢師采用的是心理動力學療法,該先生嫌效果太慢,終止了咨詢。隨后,他學習森田療法相關資料,又相對穩住了癥狀,但可能還是覺得不徹底,于是,我在兩屆全國強迫障礙咨詢干預務實論壇上,都遇見他,聽到了他的經歷。

為保護當事人隱私,以匿名方式,寫下這些。

之所以寫本案,是因為案主算是資深強迫癥,其經歷能佐證上面的觀點:比如,性格沒完善,容易反復陷入被束縛機制,反復之間的好轉間隙,可以長達十年。

案例B:

某女同學,被知名醫院精神科醫師推薦到某咨詢師處,采用精神分析也就是心理動力學療法,咨詢三月,沒有任何起色,還不如自學森田療法有效果。但自學也不容易,好比自學數理化,也能學到一些,但要學透徹,很難。

于是找到一寧心理咨詢的一凡老師,她說她要找用森田療法的咨詢師,其父母抱怨說:“那精神分析,真沒一點用”。但來訪者的觀點并不全對,一凡老師實際咨詢時,以森田療法為主,結合了家庭系統治療,并以心理動力學視角理解她的困擾,咨詢效果令來訪者滿意。

二、心理動力學療法

1、療法起源

由弗洛伊德根據他的幾例長程心理治療個案,構建了精神分析理論與方法,隨后榮格、克萊因、溫尼科特等,在他的基礎上,結合心理治療實踐,進一步豐富了精神分析的理論與方法。

2、對強迫癥病理的主要認識:

在早年發展過程中,在性、親子關系、自尊等方面的主題,遇到了不恰當的對待,因而對性格產生了影響,最終誘發了強迫癥癥狀,下面結合案例介紹三種類型,每位困擾者,一般只有其中一個類型,哪個對你更有觸動,你可能就屬于哪個類型。

復雜的人類心理,不限于下述三個類型。

①你意識層面并不知道的內心沖突,引發了癥狀。

案例A:強迫反復擦地板,在意識層面上,是害怕地板臟,經過數十次心理咨詢后,發現真正怕的不是地板臟,而是無法容受自己有性欲、亂倫方面的想法。(心理動力學案例要咨詢數十次,可能你覺得這太久,能否堅持下去,事實上,有效的心理咨詢,總體上是一種享受,對強迫癥、焦慮癥、社恐咨詢,早期以修心養正療法、森田療法為主,以求正常生活工作。)

案例B:強迫眨眼睛,當事人搞不懂自己會什么總是強迫眨眼睛,經過數十次心理咨詢后,發現眨眼睛是為了緩解性沖突。

本我有性方面的想法,超我認為絕對不可以有性想法,本我和超我沖突激烈,自我為了緩解沖突帶來的焦慮和恐懼,就以癥狀的方式來妥協,比如擦地板,每擦一次,心安一次,由于內心的沖突并沒有被看見和化解,所以,總覺得怎么也擦不干凈。又如通過眨眼來遮擋好色之眼,由于并不知道眨眼是為了緩解有好色之眼的羞愧,所以強迫眨眼就一直存在著。

當對潛意識的內心沖突有覺察后,領悟到了癥狀的功能,原來是緩解內心沖突的方式,就容易松動癥狀,不再在“強迫與反強迫”之間較勁——(強迫)我覺得還沒擦干凈,還想再擦擦,但一方面,(反強迫)我實在不想再擦了,因為已經擦了很久了。

接下來,真正要下功夫的,是如何協調本我和超我的沖突,如何提高焦慮容受力等自我力量,如何提高現實檢驗力等自我功能,如何發展升華等適宜的防御機制。如何讓超我不要太嚴苛等等。漸漸的,癥狀自然淡去,性格也得到了極大的完善。

另外還有恐懼自己是戀童癖、同性戀,褻瀆神靈恐懼,口水強迫、余光強迫等,往往也源于上述內心沖突。

②潛意識中,恐懼在親密關系中受傷。

案例:害怕艾滋傳染,地上有一尖銳的草根,都引發“是針頭,并扎上了我,然后我得艾滋”的災難聯想,災難聯想使人恐懼,恐懼趨勢當事人檢查草根到底是不是草根。更多癥狀表現此不枚舉。

經過數十次的心理咨詢,發現困擾者真正害怕的,其實并不是艾滋,而是擔心染上艾滋后,會被重要他人拋棄、責罵。這還只是冰山一角,更主要的是,困擾者恐懼關系太親密后,自己會消失,因為自己不敢在關系中表達憤怒,只能對他人討好與言聽計從,如果親密的他人有憤怒,自己非常受不了。

當有了這些覺察后,就容易松動對艾滋的恐懼,轉為關注親密關系中的畏懼心理和回避行為,在親密關系中有力量做自己后,不僅會瓦解癥狀,還完善了性格,提高了駕馭人際關系的能力。

③自尊不夠,引發了強迫癥狀。

強迫檢查案例:正常人把30條信息,輸入電腦,只需3分鐘,但強迫檢查者,用了10多分鐘,因為在這10多分鐘里,從頭再來了幾次。為什么要這樣呢?在意識層面上,是怕信息輸錯了,對他人影響不好。在潛意識層面,是害怕自己無能力,無價值,心想,連這都做不好。

當充分意識到這一點后,才能不在強迫檢查上較勁,而轉為從其它角度提高自尊。用強迫檢查的方式來獲得自尊,反而顧此失彼,因小失大——整天的心情都被強迫與反強迫影響了,而那些真正利于自己職業發展的事項,利于身心健康的習慣,卻無暇顧及。

更深入詳盡的闡述,參見《自尊脆弱型強迫癥的成因及改善辦法》——本文中的改善辦法,已經融合了其它療法,不限于心理動力學。

不知道你對上述案例是否看的懂,能看懂,說明適合這個療法,不能看懂也是暫時的,在心理咨詢中熏習多了,就有感覺。

3、心理動力學療法,比較根本,適合鞏固期治療,在急性期,雖然不適合單用心理動力學,但結合使用,有助于加強療效,療效體現在:

①在心理咨詢干預策略上——作業的布置,咨詢用語——緊貼你的類型。

②固定的時間、地點設置,注重咨詢關系建設,漸漸讓你獲得安全與安定感,以及兩個人一起面對困難的力量感與溫馨感。

4、急性期只用心理動力學,有時候適得其反,讓困擾更嚴重。

5、需要較長的咨詢時間。

6、當前,未知比例的心理咨詢師或心理治療師,有效經驗不足,使得見效較慢,少數還無效。這個觀察,來自一寧心理的來訪者,對她/他之前的心理咨詢的描述。不良效果有:你感覺每次他只是在聽你講,而他沒有說什么。或者他說的,總沒有打動你的心。每次咨詢后,感覺平平,沒有輕松感,你仍然感覺一團迷霧。

7、工作方法

首先,注重共情與理解,來訪者和咨詢師之間的情感連接非常深入,來訪者常常自述,咨詢師是世界上相對最懂自己的人,幾乎沒有第二位。

然后,根據你的自由聯想、夢境、接人待物時的情緒與感覺、你的表情、行為、與咨詢師的關系等材料,來幫助你看見你的潛意識,當潛意識意識化了,內心的動力或愿望,就不再通過癥狀的方式影響自己。其中,根據你的人格特點,有的需要側重探討來訪者在人際關系中的反應和模式,進而改變無意識的給來訪者帶來困擾的人際模式。有的需要側重滿足來訪者對被理解、被肯定的需求,進而重塑來訪者的存在感和自尊感。

三、行為療法

1、療法起源。

基于巴普洛夫、斯金納等人的條件反射實驗而發展起來的方法,不重視潛意識,重視可觀察到的行為。在放松療法、厭惡療法、暴露與反應阻止法等行為療法中,后者最適合強迫癥的治療。

2、對病理的認識。

害怕生病、傳染、臟、謀受損失等災難聯想,使人恐懼,恐懼使人有強迫行為或思維。

也就是說,強迫檢查與確認行為,是為了消除恐懼,讓自己安心。雖然事實真相是安全的,不值憂慮,但是,每通過強迫行為或思維確認一次,距離事實真相就遠一次,也等于逃避了一次想象中的危險。逃避越多,對危險的想象空間就越大,進而越恐懼,越需要更多的強迫行為或思維去消除,乃至到最后,重復行為與思維許多次,都得不到安心。

后來,在強大的恐懼中,恐懼與念頭、行為、物體等建立了連接,只要念頭、行為、物體一出來,恐懼就出現了。

無數強迫癥困擾者親自證明,在那些放縱強迫行為或思維的日子,困擾更加嚴重,一旦有所節制,困擾程度就有下降!

3、治療方法:

怕什么就見什么,是核心原則。

暴露及反應阻止法的關鍵做法是:阻斷強迫行為,或思維,以讓自己暴露在焦慮之中,直到焦慮的自然消退。

筆者在《支持性暴露療法》一文中談到,以內在相對有力量的狀態去面對所怕的,是有效的必要條件,如果面對時的內在力量弱,則越面對越害怕。

4、療效觀察:

①文獻記載:有些困擾者不會配合暴露及反應阻止法,認為暴露太痛苦了。在決心參加該方法的人群中,仍有20%的脫落率,全程參加完該方法的人群中,約76%保持了顯著的療效。

②個案觀察:

A、某潔癖者,通過暴露及反應阻止法后,在半月時間,經歷了較高的焦慮,以致與陪同她的媽媽爭吵,但半月后,獲得了顯著改善,能正常生活,但仍有殘余。時不時想要回避一下,但要堅持不檢查,也可以。

B、由于行為療法重行為,不重情緒與潛意識,實施該療法后,當事人易有抑郁傾向,或情緒易怒。

C、在理論與實踐上,與森田療法略有共同之處,比如都要經歷焦慮。但根本沖突更大,在本文最后專門討論,這點發現實在來之不易,經過許多咨詢案例后,才體會到。

四、修心養正療法

1、療法起源

2008年~2014年間,一寧在協助強迫癥、焦慮癥、失眠、社交恐懼困擾者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困擾者存在精氣神不足、畏懼逆境、渲染苦難、見解不客觀、念頭太多且缺少覺察力、心難專注、承受力弱等特點,這些特點造成了或加重了困擾。

為了更好的幫助到這類朋友,結合一寧自身的體驗、中醫、儒釋道、協助來訪者的經驗,總結了修心養正療法。

修心養正,即修正心念,以達到養正的目的。正,代表正確的見解、正氣(充足的精氣神)、定力、積極的心態等要素。

提出修心養正療法后,許多來訪者有興趣,在學習與體驗精神分析、森田療法、意象對話等療法后,仍然覺得修心養正療法有獨特的其它療法不具備的內容:

①為正見提供指引,但強調在觀察中培養正確的見解,在觀察中培養看清真相的智慧,不可盲信,最終要經由自己的觀察與驗證;②強調克制的功夫和定力的培養;③看到了精氣神對心理狀態的影響,并給予提高精氣神的具體方案;④相信每個人都有無限可能,著力支撐活著的信心與勇氣,經得起挫敗;⑤對心跳、失眠、呼吸、頭暈、焦躁、抑郁等身心狀態,積累了細致入微的調節經驗;⑥以緣起性空為視角;⑦以平等心為基本態度;這些作用與特點,大多數是其它流派所沒有的。為調節有些嚴重困擾的必要思路,有利于改善停藥反應。

2、對強迫癥的病理認識以及工作辦法。

①增強現實檢驗力

森田療法一節里,談到有一種強迫癥,是現實檢驗力弱所致,當事人認為自己的擔心就是真的,這種情況下,要去“為所當為”?很勉強。我認為擔心的事已迫在眉睫,而且事關重大,怎能不管它?因此,這時用森田療法的核心理念——被束縛機制——來指導,不對癥。用暴露療法,效果也不好。

一寧心理應對這類疑難案例的經驗:

A、讓來訪者把“不認同擔心”作為努力的目標。雖然做不到不認同,但只要作為一個努力的目標,多多少少都會有進展。

B、感覺分不清時,停止分析,強行轉移注意力,以定力安住在別處。同時盡量處于“中正”的狀態,而非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急。

C、維護精氣神,許多案例驗證了,當頭腦相對更清晰時,相對更容易做到不認同。

D、在有定力、精氣神充足的基礎上,達到“了了分明”的狀態——向著最高目標,做到多少算多少,最高目標是:靜則一念不起,動則有條不紊。相反,就是混沌的狀態,雜念很多,但不知道自己正有什么雜念。

E、在了了分明的基礎上,才能夠把恐懼與害怕的狀態分離出來,一部分,在害怕,另一部分,有一個覺醒者,知道自己的一部分正在害怕,這個知道,等于一寧在《焦慮類困擾的辨證調節法》中談到的觀察性自我。有助于讓自己穩住不動。同時,該工作學習時,盡量專注。最終的目的,是要縮小“害怕恐懼”的影響面,穩住正常的工作或學習節奏。

F、一部分在害怕,另一部分知道正在害怕,這時還涉及到焦慮容受力等自我力量,雖然煎熬,但我品味著,不希望它快快消失,慢慢的,自我力量會增強,不再畏懼焦慮之風!

G、在《自我力量》一文中,就如何發展自我力量, 一寧談到,另一名人類成員協助、安撫,很重要。我們心中的內在小孩與6歲以下的小孩,在情緒消化能力上,一樣弱小,必須有他人的協助,才能順利走出來,而接受幫助,需要我們謙遜。而作為成人的自己,往往已經有了面子、害怕失去等種種防御,這些防御讓我們過去能夠活下來,但另一方面,又阻礙我們現在尋求幫助,一直想要一個人努力撐著。許多人直到非常崩潰,才不得不求助。而這時,有效改變需要更多時間。

H、需要結合心理動力學,探尋潛意識中的缺失或沖突,強烈的沖突和缺失,帶來強烈的恐懼與焦慮,能損傷現實檢驗力。

除了上述第H條,其余7條中的關鍵字:不認同、定力、精氣神、了了分明、觀察性自我、自我力量、謙遜,是修心養正療法一直強調的。

在心理動力學中,也注重觀察性自我。

而定力、精氣神、了了分明,來源于中醫、佛法內觀與正念禪修。

自我力量融合了心理動力學、佛法、一寧個人經驗。

②對“為所當為”注入活力。

在森田療法一節中談到,被癥狀束縛,是癥狀持續存在或加重的原因之一,因此,為所當為,也就是去做應當做的事情,是重要的方向。

但實施起來,常見的困難有。

①頭腦昏沉、精神疲憊。

②除了熟悉的癥狀,其它都不熟悉,不知道要干什么,下班后,除了看手機,還是只有看手機。

③去學習或工作,專注力弱。

④面對人際,不知所措,或沒有興趣,只習慣一個人的世界。

⑤抗挫折能力弱,稍有行動,就放棄了。

有些困擾者沒有這些困難,身體強壯,樂于社交,充滿興趣,學習與工作專注,堅持力好,還有除癥狀之外的目標和理想。他們一旦正確理解自己強迫癥了,恢復的較快。

如何改變這些困難呢?

①沒精神的,通過飲食、作息、進過、站樁等手段培育精氣神。

②活在當下,于細微處發現喜悅。帶著好奇心,爭取每日新發現。常用美的事物滋養自己,不渲染苦難,能在逆境中找到辦法并行動起來。

③訓練定力與專注力。

④人際方面有困難者,容易有社交恐懼或社交焦慮,需要在咨詢時具體探討你與他人之間的互動過程,從中找到改善點。

⑤有些朋友找不到任何興趣,是因為內心壓抑著某個愿望。只要這個愿望沒實現,對其它任何事情,都毫無興趣。當結合心理動力學,把壓抑的愿望意識化—也就是在意識層面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圍繞這個愿望,結合現實,去協調。

上述ABCDEGH,①~⑤,是綱要,大多數要點,需要以一對一具體指導,再加上你的認真配合,必定感同身受,切實受益。

③執著型強迫癥

有一類強迫癥,可稱為執著型強迫癥。該類困擾者,想要時時保持第一,處處不落人后,生活工作一帆風順,伴侶要絕對愛著我……

但現實不可能這樣,欲望與現實的沖突,引發了強迫癥。

這種類型的強迫癥,適合以儒釋道為營養的修心養正療法,儒釋道經典太多,太寬泛,不知如何入手。當你與一寧老師一對一交流時,老師根據你的反饋循循善誘,引用相關經典,則比較容易。

案例A:

數年前,某來訪者因為老公說,不是絕對的愛著她,引發了她的焦慮和強迫思維。當她發現自己像強迫癥后,又開始執著強迫癥的康復。

當時僅用無為的思想,助她獲得了康復。逐漸引導其看到,自己所謂的強迫癥,其實是一場空,如果沒有對愛的絕對執著,就沒有所謂的強迫癥。對絕對的被愛,試著放下,當然,放下并不等于老公就不愛自己了。

執著型強迫癥相關文章:《有時候,不能順其自然,是因為太崇拜個人主觀能動性!》

五、藥物

是否吃藥,吃何種藥,由你和精神科醫師決定。這里僅根據大量尚未建立咨詢關系的求助者、已經與一寧心理建立了咨詢關系的來訪者反饋,列舉現狀:

有的至始至終沒吃藥。

有的斷斷續續吃藥。

有剛吃藥不久,就能維持正常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癥狀仍存在,但幾乎沒影響。

有的吃了三年以上的舍曲林等精神類藥物,問題仍然影響著正常生活。

有些朋友,嚴重到藥物與電擊療法相結合,都控制不住。但后來,通過一寧心理咨詢好轉了,一般的心理咨詢沒有這種效果,修心養正療法利于穩定情緒,配合的好,功效如藥。

可能也有通過藥物徹底好轉的案例,但至今沒聽說過,可能是好轉者不會再四處求助了,以致我們沒機會聽到反饋的緣故。

總體看來,欲穩定好轉,不得不心理咨詢(與有勝任力的心理咨詢師)。吃藥是暫時的辦法,雖為暫時的辦法,但對有些朋友也有必要。

對從未吃藥,正在猶豫心理咨詢還是藥物的朋友,我們建議,①先進行心理咨詢,如果超過10次,還穩不住癥狀,就配合吃藥。這樣做有個好處,如果心理咨詢起效了,就可以避免有些朋友可能存在的停藥反應。②如果你處于考試等緊急關頭,可以同步藥物和心理咨詢,以免錯過時機,但要注意平常心,處至急之事愈宜緩。③如果您是備孕者、孕婦、在哺乳期,則只有進行密集的心理咨詢——與有勝任力的心理咨詢師。

六、意象對話療法

1、療法起源。

榮格在精神分析的基礎上,發展了分析心理學,朱建軍在精神分析的基礎上,與同道一起,創立了意象對話,后與同道分離,在大量做個案的基礎上,繼續完善與發展意象對話,期間發現,意象對話與分析心理學理念,有許多不謀而合。但意象對話對分析心理學,有進一步的發展。

2、對強迫癥的病理認識

每個人有不同的性格側面,每一個性格側面就相當于不同的我,每一個人內心都有許多個不同的我。心理困擾常常是因為某一個我有待改善,或兩個我之間的有沖突。這個“我”,這意象對話里,稱為子人格。也即是說,每一個人內心都有許多個不同的子人格。

當我們心中那個弱小的子人格出場時,我們感到害怕。當我們心中那個有智慧有力量的子人格出場時,我們無所畏懼。

同時,每一個子人格,都對應著一個意象。意象與夢差不多,是潛意識的語言。

意象=子人格=情感=行為(包括強迫行為,強迫思維),緊密相聯。意象能改變,行為也跟著改變。

3、工作方法

每次都要先引導來訪者合眼與放松(淺催眠狀態),然后用各種引導語引導來訪者出現出現意象,然后再通過面對、陪伴、對話、調用等方式轉化意象。

4、意象對話是在精神分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兩者可以相互借鑒,一般的精神分析,初始訪談都需要4次,而借助意象對話,有時候可以縮短探尋時間,較快找到核心問題。

5、有好幾個案例,當事人在意識層面上,知道要對癥狀順其自然,但實際情緒和行為,并沒有順其自然,使得繼續困擾。通過意象對話,在意象的層面,覺察到潛意識層面并沒有順其自然,有了這個發現后,當事人就能真正順其自然了,困擾也跟著得到化解。

6、有些朋友接受意象對話,需要一個過程,要么一開始邏輯思維總是太強,出不了意象,要么對出現的意象的科學性持懷疑。但有些朋友,上路很快,首次運用即能有豐富的意象,再經過幾次體會,即能對自己性格特點以及與癥狀之間的關系,有明晰的把握與領會,并因此作出有利于自己康復的行動。

7、當多次接受意象對話式的咨詢后,以后可以自己引導自己呈現意象,然后自我心理調節。

七、其它療法

你可能還看到過其它治療強迫癥的方法。他們要么無效;要么就與上述某個療法內涵相同,只是換了不同的名字;要么還處于發展的不太清晰的階段;要么,不是主流,不太適合大多數強迫癥困擾者;要么,是筆者寡聞或者偏見。

八、辨證論治原則。

1、辨證

辨證,即根據你的“早年經歷、第一次出現困擾的外在環境與內心想法、當前的心理狀態、在什么情況下會更嚴重、什么情況下會減輕、你的意象、夢境、你帶給心理咨詢師的感受、你的學習工作情況、困擾時間的長短、人際關系情況”等多種材料,辨別屬于哪種類型的強迫癥,實質是在探求“你困擾形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發展過程是怎樣的?”。

根據一寧心理這么多年的咨詢案例,歸納總結了如下十大類型,涵蓋了絕大部分情況,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也許這些還是不足以概括你的實際情況,需在多次的傾聽與理解中洞見。

大多數困擾者愛從癥狀表現的角度找歸屬,比如,我是強迫性窮思竭慮、我是潔癖、我是恐艾強迫、我是檢查類強迫、我是跟你一樣是口水強迫,我是余光強迫等等。但你的這個喜愛,并不能帶給你多少幫助。因為同一個癥狀的內在原因,可能截然不同,因此適合張三的理法,可能不適合你。

鑒于許多人都在談強迫癥如何治療,稍微走出困擾的困擾者,也在談如何治療,筆者發現,受經驗局限,許多人談的辦法,只適合部分人,包括筆者在數年前,也一樣。

強迫癥就像感冒,風熱感冒、風寒感冒,不能都用麻黃湯呢。風熱感冒遇麻黃,加重病情,喉嚨更加潰爛。

強迫癥也一樣啊。對弱小型實施精神分析,只會更嚴重。對死亡恐懼與疑病觀念型實施暴露療法,有變成抑郁的過患。

2018年春,筆者在嘗試按強迫癥的特點,進行分門別類,比起去年,分類更加清晰,如下:

①執著型:指什么都想要,非要不可。

本我超我沖突型:一個我想要,但另一個我覺得不應該。

關系型:包含如下4小類:

A、嚴苛超我型:嚴格要求自己做好人,懷疑自己觸犯了法律,褻瀆了神靈等。

B、被害型:總覺得別人會看不起自己,會攻擊自己,社交恐懼與焦慮中多見。

C、失去邊界型:承擔了太多的家庭責任,易讓朋友占自己便宜。

D、退行型:面對困難,不愿長大,想要持久被照顧。

自尊脆弱型:低價值感,怕被批評。

死亡恐懼與疑病觀念型:例如,怕自己或者家人出車禍或者生病,而不得不檢查。

被束縛型:越希望擺脫,越擺脫不了。

認同害怕型:指現實檢驗力弱,認為害怕就是真的。

活力與興趣缺失型:指除了熟悉的癥狀、必須干的學習工作,刷手機,就沒其它興趣。

弱小型:凝聚力、定力、自我力量都弱。具體含義參見《焦慮類困擾辨證調節法》。

條件反射型:行為療法起源于條件反射實驗,故取名條件反射型,害怕同某個刺激物連接起來,只要刺激物乃至相似刺激物一出現,就害怕了。

心理是抽象之物,并不那么好辨證,不是買菜那么簡單,你覺得不好辨別,十分正常。對有的類型,也要經過多次交流后,才能準確把握,根據來訪者呈現的最新材料,不斷修正之前的判斷,直到確信無疑,經得起實踐驗證。

上述分類,與2018年寫的《強迫癥的辨證論治法》,有許多不同。創新不易,2018年的分類,有很多不合理。對已看過的朋友,做一些解釋:

①鑒于缺損型不通俗,改名為:死亡恐懼疑病與疑病觀念型。

②弱小型的內涵有所變化。將原來的強迫行為與恐懼,變成了條件反射型。

③將排斥型更名為執著型。

④取消壓抑型,因為大多數類型其實都是很壓抑的。

下面用表格的形式歸類和排序,幫助你更好的認識最新分類,這是筆者在靜思中突然出現的靈感,新發現帶給了筆者喜悅。

強迫癥類型排序

2、論治

論治,是指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改變方法,見下表:

強迫癥的辨證論治

3、療法之間的沖突和融合

每個療法有它自己的理念和方法,能幫助部分困擾者走出困擾,是它持續存在的原因。但在具體運用時,各療法之間又有一些沖突。比如精神分析流派不給來訪者布置咨詢后作業,咨詢師主要只作為一面鏡子存在,不斷幫助來訪者看見,而行為療法,意象對話療法,都會給來訪者布置作業,等等。

融合,即按照一些原則,把各個療法有機結合起來,以獲得最佳改變效果,避免“多了反而更亂”的局面。從修心養正療法一節中,你已看到,修心養正療法本身就融合了其它流派,與森田療法連接很緊密,修心養正,發展了為所當為的內涵,心理動力學完善性格,很深入,對現實檢驗力弱這一疑難問題,修心養正提出了系統的應對辦法。

①辨證論治原則

筆者提出辨證論治原則,即是重要的融合原則,根據不同困擾者的人格特征,采用不同的療法,根據同一困擾者每周的最新情況,采用不同的療法。

例如:每一個社交恐懼困擾者,面對與暴露都是必經路線,某來訪者為了改變社交恐懼,采用暴露與面對的思路,他發現鼓足勇氣,持續面對后,是好轉了(暴露療法)。

但隔一段時間,遇見原來的人,還是害怕。由此,咨詢開始側重關注與修正他內心的感受,以不把過去他人帶給他的負面體驗,當成當下對面這個人的反應(心理動力學療法)。之前明明已經熟悉了的不害怕的人,為什么隔一段時間再見,又害怕呢?因為潛意識里的負面體驗又卷入了,并淹沒了他對當下這個人的判斷。

但咨詢幾次之后,發現他越關注內在感受,越束縛。由此,開始用意象對話療法,該療法中,有個“外向任務法”技術,即去關注別人的性格特點等任何現象,這個技術,與森田療法的“為所當為”,不謀而合,但更具體。來訪者實施外向任務法一周后,困擾顯著改善。

前面的暴露療法,并沒有白做,以后還是需要暴露與面對,改變就像投石問路,一步一步,達到目的地。心理動力學療法也沒有白做,以后還是要關注內心感受,以避免當下被內心感受污染。

(社交恐懼、焦慮癥、強迫癥、疑病癥,常常交織在一起,改變方法有共同之處,當然,也有很多不同。所以在這里引用社交恐懼的例子,仍然符合本文主題)

如何才能更好的融合,這是新手心理咨詢師應當關注的難題,需結合咨詢師的具體案例,具體討論。而本文是針對困擾者的,故不深入介紹。

暴露及反應阻止法與森田療法的沖突。

在第十屆國際森田療法大會E分會場,五位以上的森田療法專家,50人以上的參會人員,圍繞一例嚴重強迫癥案例展開督導:

這是當時一寧拍攝的督導現場,拍攝效果很黑。認真聽討論,顧不上拍攝

本案已在四川華西醫院精神衛生中心治療近四年,先是服用鹽酸舍曲林三年多,后住院半月多,住院期間,采用電擊治療、藥物治療(來士普、氯米帕明、帕羅西汀、奧氮平、丙戊酸鎂)、心理輔導,不見好轉,病情反而加重。

癥狀主要表現有:洗臉、刷牙、洗澡、大小便時間長達一小時左右,外出走路怕糞便,吃飯怕湯湯水水沾手、強迫回憶,人際交往困難等,不勝枚舉。

督導核心思想是,關注焦點如何慢慢轉向癥狀之外的正常生活上,以打破束縛機制。

鑒于困擾者的正常生活,全部被癥狀包圍了,現場的精神科醫師參會者,也是行為療法的推崇者,提出反對意見了:認為應該采用激進的暴露與反應阻斷法,以讓困擾者的生活空間更大。

簡言之:森田療法努力引導困擾者關注癥狀之外的生活,達到不治而治的目的,認為行為療法與藥物療法沒有差別,都是在關注癥狀。暴露與反應阻斷法關注的焦點卻在癥狀上——阻斷強迫行為與思維,以經受焦慮。

這個矛盾似乎不可調和,大會現場爭議無結果。

對此沖突,一寧基于10多年來的實踐觀察,認為以“森田療法結合心理動力學、修心養正療法”為主,以行為療法或藥物為輔,最利于困擾的解除!

在某次網絡森田療法團體案例督導上,已退休的森田療法專家兼精神科醫師路院長談到藥物療法。

神經癥不同于精神分裂癥,不需要長期吃藥,必須把心理療法放第一位,藥物是輔助,用量要少,用于解決短暫性焦慮,待神經遞質改變了,隨時降低或不用了。然后靠各種自然療法為主,有時候困擾又厲害了,再藥物輔助下,心理療法仍然不變。能少用就少用,能不用就不用。

暴露及反應阻斷法,也一樣,有時候,必須用它,我們看到很多來訪者,保持克制后,強迫行為明顯好多了。一旦放縱,正常生活都沒法堅持了。但是,不要忘了主要目標,是像正常人一樣,不斷豐盛與完善自己。最終讓癥狀慢慢淡去。

好比中美關系,美國要來找事,我們的底線不退讓,但我們95%以上的精力,用在發展經濟上,發展經濟,有千頭萬緒的工作要做。

暴露及反應阻斷法與“森田療法、修心養正、心理動力學”對你精神注意力的占比,也是5%~20% / 95%~80%,比較利于改變。

筆者在《自尊脆弱型強迫癥的形成原因及改善辦法》中談到:暴露需要把握兩點原則:

B、以平常心去暴露。

經常布置了行動要點……

但不要忘了前述的“正常化”,過度的反復的強調暴露,就容易失去“為所當為”這個重心,精神注意力還是聚焦在外貌這個單一的維度上了。要以平常心去暴露,暴露多少算多少。

~全文完~

如下相關文章,以后逐漸從一寧心理網發給來。

《自尊脆弱型強迫癥的成因及改善辦法》

《支持性暴露療法》

《焦慮類困擾的辨證調節法》

《自我力量》

《有時候,不能順其自然,是因為太崇拜個人主觀能動性!》

上一篇:如何編輯頁碼 Excel
下一篇:冬天十種最美的花,最適合客廳養,開花美香味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