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剛過,各地已經陸續進入“蒸桑拿”狀態。這個時候,就應該吹著空調,躺在沙發上看電視,如果再來吃上幾顆新鮮的荔枝,就更愜意了。不過,對于這種讓人“欲罷不能”的美味水果,你了解多少?
荔枝,滿滿的“中國元素”
荔枝的英文名 Lychee 或 lichi,發音完全來自其中文名字的發音,其拉丁學名 Litchi chinensis,屬名Litchi 也是取自其中文名發音,而種加詞chinensis,就是中國的意思。滿滿的國粹味道,讓這個不僅長得好看、味道還奇好的南國佳果更是惹人喜歡。
圖片來自網絡
在荔枝成熟的季節,游蕩在云南麻栗坡縣南溫河鄉某個盛產古樹荔枝的村寨中,熱情淳樸的人們總會給你推薦他們村內各種口味較好的荔枝樹,甚至親自上樹給你咔咔摘下幾串鮮甜可口的荔枝請你品嘗。
而一些同樣生長了幾百年的古樹荔枝,則可能因為口感較差被人們遺棄,掉落的荔枝在地上壘了一層又一層,讓我這個曾經小時候難得吃一回荔枝的人唏噓不已。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荔枝來自何處?
我們今天能吃到各種味道品種的美味荔枝,還得感謝我們祖先對荔枝幾千年的馴化。
有據可考的荔枝栽培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如今我國的廣東、廣西和福建等地均是荔枝的主產區,產量占全世界荔枝產量的近70%,培育出妃子笑、玉荷包、桂味、掛綠、淮技、糯米糍、技元紅、蘭竹、黑葉等品種,僅在廣東省,人們培育的各種口味荔枝就有70余種。
具有200年歷史的老品種荔枝
至于“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荔枝究竟是產自嶺南地區,還是今天的川渝一帶,依舊是史學家們和各地方荔枝種植地區人們長久爭論的熱點。
荔枝=“離枝”,想吃上新鮮荔枝可不容易
荔枝今天在某種程度上說依舊算是水果中的奢侈品,不一定在于價格多高,而是在于新鮮荔枝的難得。白居易在《荔枝圖序》中如是說:“荔果離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盡去矣。”
荔枝之名其實古時原意就是“離枝”,意思是它離開枝條很快就變色腐爛。荔枝最早的名稱是公元前2世紀,漢代司馬相如《上林賦》中,稱荔枝為“離支”。后來3世紀后期的《廣志》記載有“支”、“枝”、“荔枝”的叫法。
荔枝之所以保存困難的原因,是因為它那層皺皺巴巴的果皮遠沒有它兄弟——龍眼的果皮那么靠譜,質地薄而疏松透氣,使得包裹在里面的果肉(假種皮)極易受到空氣的氧化。
荔枝動圖
直到今天,除了利用二氧化硫熏蒸、噴灑保鮮劑、低溫冷藏等技術適當延長其保鮮期外(在國家規定的法規內控制保鮮劑等的用量不會產生人體健康危害),在世界各地依舊沒有太好的辦法使得荔枝能夠較好地長時間保鮮。
失去了這個“鮮”,荔枝的口味就大打折扣了。
荔枝吃多了會生病?這可不是危言聳聽
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就有陸續新聞報道了在印度、孟加拉、越南等部分國家地區有數百貧困兒童莫名患上癲癇,甚至死亡,奇怪的是這些病癥通常都在夏季5-7月發生。人們發現發病期和荔枝成熟時節高度重合,并且這些小孩均有大量食用荔枝的經歷。
研究發現,這種病的罪魁禍首很大程度在于荔枝含有一種名為“亞甲環丙基甘氨酸”的化學物質。這種物質會抑制血紅素的生成,導致血糖劇降,從而引發一些大腦相關的疾病。另一方面,由于該地區生活較為貧困,小孩營養不良情況較為普遍,在荔枝收獲的季節,孩子們會整天在附近的果園吃荔枝,而且不怎么吃晚飯。
這樣一來,兒童體質較弱,大腦和各方面機能發育不完全,加上自身不吃飯,造成血糖低并且缺乏調節能力,最后因為大量食用荔枝而吸收大量的亞甲環丙基甘氨酸和次甘氨酸引發血糖的進一步降低,悲劇就在所難免。
幸運的是,專家在找出罪魁禍首后,當地政府采取告示,建議家長在荔枝成熟季節嚴苛控制熊孩子吃荔枝的數量,并且一定要吃晚飯,隨后此類悲劇大幅降低。
所以說,荔枝很美味,但請適量食用,最好是吃飽了后再來兩顆荔枝吧。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對于少年兒童,因為大腦和身體尚未發育完全,自身對血糖調節能力弱,加之自控力低,因此食用荔枝的數量需要多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