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單位體檢時,趙先生檢查到左側葉甲狀腺腺體內有一個大小約4*7mm的低回聲結節,當時醫生并不建議趙先生做手術切除,只讓他隨訪觀察。但由于趙先生工作繁忙,從體檢后就沒有再復查過結節。
今年10月初開始,趙先生逐漸感到自己吃東西很困難,吞咽有痛感,呼吸也不順暢,有時晚上睡覺還會被憋醒。想起自己去年檢查出來的結節,趙先生心里驚了一下,趕緊前往醫院檢查,結果發現結節已生長至10*8mm大小,而且鈣化明顯,被確診甲狀腺乳頭狀癌,需要立即手術。

在中國2010年的流行病學抽樣調查中顯示,我國甲狀腺結節的發病率大約為18.6%,很多人會擔憂甲狀腺結節會演變成癌,但實際上,這種概率很小,在甲狀腺結節中,有95%為良性結節,有癌變可能的惡性結節只占5%。
總體上來說,查出有甲狀腺結節不必太過擔憂,當然也不能掉以輕心。
查出甲狀腺結節,首先要區分良惡性
單靠觸摸和肉眼無法準確判斷結節良惡性,想要區分甲狀腺結節的良惡性,首選甲狀腺的超聲檢查,可以大致確定甲狀腺結節的數量、大小、位置、形狀、質地、鈣化、血供等,評估頸部有無淋巴結,淋巴結的大小、結構特點等,還可以看到結節的外觀,區分甲狀腺結節的性質。
一般來說,良性的甲狀腺結節,表面光滑且活動性好,用手觸摸時可以活動;如果是惡性結節,在B超上有低回聲,且形態不規則不清晰、微鈣化等異常特征。
而超聲報告上一般采取的是TI-RADS分類,通常分7類情況:
0類:甲狀腺彌漫性病變,無結節,需要實驗室等檢查進一步診斷,如橋本甲狀腺炎和亞急性甲狀腺炎等;
1類:正常甲狀腺,無結節,或手術全切的甲狀腺復查(無異常發現者);
2類:典型而明確的良性結節,如腺瘤和囊性為主的結節;
3類:不太典型的良性結節,如表現復雜的結節性甲狀腺腫,惡性風險小于5%;
4類:可疑惡性結節,4類再分成4a、4b和4c亞型,惡性風險5%~85%;
5類:是典型的甲狀腺癌,惡性風險85%~100%,懷疑甲狀腺惡性結節伴頸部淋巴結轉移,歸為5類;
6類:是經細胞學和組織學病理證實的甲狀腺惡性病變,未經手術和放療及化療。

不過憑甲狀腺超聲檢查有時候也會出現差錯,所以患者還需要進一步的抽血化驗,查看甲狀腺功能和相關抗體。一般建議TI-RADS分類3類和4a做復查。
評估甲狀腺結節良惡性靈敏度最高的是甲狀腺細針穿刺活檢,這是術前的金標準,可以提高診斷的準確率。
如果是良性結節,一般以觀察為主,每3-6個月定期復查甲狀腺彩超即可。如果是惡性結節,則可能需要手術切除,不管良惡性,只要能遵守醫囑,進行規范的診斷和治療,基本不會有致命風險。
良性結節惡變概率小,但要警惕多發性結節
一直以來,大眾認為良性甲狀腺結節會演變成甲狀腺癌,但2017年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內分泌科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雜志上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其宣稱甲狀腺癌與甲狀腺良性結節在遺傳進化上完全沒有關系,甲狀腺癌更多的是從正常的甲狀腺直接發展而來。
換句話說,良性甲狀腺結節幾乎沒有癌變的可能性,患者查出良性結節后不必過分擔心癌變,一般只要適度地進行隨訪觀察就可以。
但同時,專家也表示,幾乎沒有癌變可能性不代表完全不會癌變,其中多發性結節要警惕,即便目前這個結節是良性的,今后也可能出現其他結節,存在惡變概率。
甲狀腺結節患者需要補碘嗎?
甲狀腺結節不會自行消除,如果是良性結節的話,一般進行隨訪,但隨訪期間也要好好進行護理,而其中飲食方面是大家比較注重的問題。
碘元素對甲狀腺激素的分泌和合成有很大的作用,碘攝入過少或者過多,都可能會使得身體的甲狀腺激素水平出現異常,影響甲狀腺結節,使其增大。
而甲狀腺結節患者是否需要“限碘”,可以根據患者甲功及B超檢查結果決定。
如果是單純良性甲狀腺結節,并且甲功正常,患者可以正常飲食,不用刻意減碘或補碘;如果甲狀腺結節合并“甲亢”,患者需要嚴格控制碘的攝入,做菜最好選用無碘鹽,避免食用腌制食品和高碘食品,如海帶、紫菜、蝦貝等海產品。

當患者甲狀腺結節合并“甲減”時,如果甲減單純因缺碘引起,需要適當增加碘的攝入;如果甲減是由橋本甲狀腺炎引起的,需要適當限制碘的攝入。
此外,甲減病人還要注意補充足量的優質蛋白及鐵,保證雞蛋、牛奶、豆制品、淡水魚蝦等的攝入;同時要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食品,以免加重脂代謝紊亂。
總之,無論是碘攝入過量或是不足都不利于控制甲狀腺結節,具體飲食方案因人而異,需要與醫生溝通交流。#健康科普大賽##癌癥防治手冊##清風計劃#
參考資料:
[1]《別再“談結節色變”!院士發話了,良性甲狀腺結節不會癌變》.健康時報.2017-06-14.
[2]梁鴻,《您知道甲狀腺結節的TI-RADS分類嗎?》.超聲.2018-10-17.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