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天是“喝酒三部曲”的最后一篇。
上一篇說過,長期喝酒,酒量肯定能練出來,但是對身體有害,因此菠蘿強烈不推薦。但我也理解世界上有“領導”,“岳父”等人需要討好,有時不得不練。
所謂“練酒量”,就是“酒精耐受”。大家希望喝酒后還能保持清醒,甚至完成一些對智商有要求的活動。
今天咱們就聊聊,哪幾個辦法可以加快“酒精耐受”。
說正事之前,咱們先搞清楚兩件事。
第一,酒精耐受分為兩種,代謝性耐受和功能性耐受(如果忘記這倆詞兒是啥意思,點這里復習)。代謝性耐受是通過增加體內各種酶的活性實現,基本是靠天賦,我不知道咋練。
因此,今天咱們只討論如何加快“功能性耐受”。也就是不改變血液酒精含量情況下,讓大腦通過練習,對酒精不那么敏感,從而保持工作能力。
第二,練酒量不是說練好以后啥事都可以干。大腦有些功能相對容易練,有些很難練。
大家猜一下,下面兩種事情,哪一個更難練?
A:喝酒后打麻將。
B:喝酒后開車。
答案是B。研究表明,通過長期訓練,恢復邏輯思考能力比較容易,但恢復手、腳、眼等多器官協調極難。
很多人酒量練出來以后,大腦感覺很清醒,思維正常,完全可以不說胡話,不認錯媳婦,不打錯麻將。有人因此幻覺自己開車也沒問題。但事實上,一旦遇到緊急情況,需要多器官協調處理的時候,幾乎所有人的反應都顯著變慢,完全是馬路殺手。
因此喝酒后不管感覺多清醒,千萬別酒駕!
兩件事兒說清楚了,下面進入正題,如何練酒量最有效?
(二)
加速功能性酒精耐受,最重要的一個方法,叫“環境依賴性耐受”。研究表明,如果每次喝酒都在類似的環境,會加快大腦酒精耐受。
有人拿老鼠做實驗,把它放進兩個不同的房間(比如房間A是茅草屋,房間B是石頭屋)。A是酒吧,進去就灌酒,B是水吧,進去就灌水。
反復多次以后,老鼠在茅草屋的酒量越來越大,出現耐受。但有趣的是,這時候如果把老鼠換到平時喝水的石頭屋里去喝酒,它依然會出現醉酒跡象,比如體溫下降。
當老鼠把“茅草屋環境”和“喝酒”聯系起來以后,大腦更容易適應酒精,產生耐受,而到新環境中喝酒,大腦依然容易被麻醉。
這個理論,在人身上也被驗證。
有人把一群在夜店喝酒后談笑風生的人,放到辦公室,結果很多人很快出現醉酒反應。
這說明這幫人的酒量,是和“夜店”這個環境有關聯的。燈光,音樂,吵雜的人聲,女人的香水味,煙味等等,都可能有關系。
“環境依賴性耐受”告訴我們,要練酒,應該根據自己需要用的場合來練,而不是隨時隨地喝。
比如,要增加飯局上的酒量,就應該盡量在飯局練;
要增加在夜店的酒量,就應該盡量在夜店練;
要增加在岳父家的酒量,就應該沒事提著酒去找岳父(即使不練酒,多給岳父送酒也有好處)。
除了環境,有一個固定的儀式也會有幫助。比如,喝酒前聽同一首歌,喝酒前背一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喝酒前做20個俯臥撐,等等。總之就是告訴大腦:“做好準備,酒精要來了。”
(三)
除了在固定環境中練習,另外一個幫助練酒的辦法,就是針對性訓練!
說白了,你需要喝酒后能干什么,你就專門練這個。這叫做“練習性耐受”,也叫“行為增強性耐受”。
反復在醉酒的情況下,重復練習一種行為,能加快耐受的速度。
有一個非常好玩的試驗,讓兩組老鼠走迷宮。第一組老鼠每次都先被灌酒,暈乎乎地放進迷宮,第二組老鼠清醒地放進迷宮,出來后,再被灌酒。
反復訓練以后,兩組老鼠同時灌酒,然后讓它們走迷宮,你猜結果如何?
沒錯,第一組大勝!
這批多次在喝酒后,迷迷糊糊中走過迷宮的老鼠,明顯耐受比第二組快。
人也是一樣。
即使一些需要眼手協調的困難任務,比如穿針,打游戲啥的,只要堅持在醉酒的情況下訓練,也會很快有進步。這種訓練甚至不需要親自操作。只在醉酒的時候,腦海中多閃過一遍需要做的事,就能在測試的時候做得更好。
像李白這種斗酒詩百篇的,顯然是長期定向訓練的結果。他的大腦作詩能力,不僅不受酒精影響,反而喝酒后變得更猛。
但這種訓練是有特異性的,如果你讓李白喝醉后去開車,他應該還是會出車禍。
(四)
最后一個能加快酒精耐受的辦法,是“獎勵機制”。
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如果一個人知道醉酒情況下完成任務能得到額外獎勵,那么酒精耐受就會加快。
這就是為啥當秘書的人,酒量都爬得很快,不僅是因為練習的機會多,而且因為喝酒后做好事情會有各種獎勵,比如升職,紅包啥的。
如果喝酒后高考加200分,我相信高三學生很快就酒精耐受了。
有錢能使鬼推磨,也獎勵能使腦袋清醒。
(五)
環境輔助,定向練習,獎勵機制,就是三個科學試驗證明,可以加速酒精耐受的方法,希望對大家有點幫助。
再說一遍,我不推薦喝酒,更不支持練酒。
但如果非要喝,非要練,無論如何:
請永遠別酒后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