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看到孩子玩手機、打游戲,就會焦慮崩潰。
然而,在尋求解決方案的同時,很多家長并未追溯沉迷的真正原因。

孩子為什么愛玩電子游戲?因為電子游戲有幾大吸引力——
1.互動。
2.平等。
3.有參與感。
4.沒有權力。
5.由游戲規則說了算而不是由哪個人說了算。
6.可以隨時得到客觀的評價。
7.努力了就有好的結果。
以上“吸引力”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與家長相處的過程中所不具備的。
孩子在家沒有互動和參與,家長是絕對的權威,這種家庭氛圍下成長的孩子更容易沉迷手機。

那么,如何防止孩子沉迷手機?給孩子找到比手機更好玩的,就抓住了根源問題!
給孩子足夠的陪伴
只能玩手機的孩子,無疑是孤獨的。
現在很多家長都太忙了,早出晚歸一回家就只想休息,把陪伴孩子拋諸腦后……
更有甚者,為了“耳根清凈”將手機丟給孩子玩,以至于后面打壓、呵斥孩子去學習卻不起作用。
與其一味指責孩子的不自律,不如學會做“好玩的家長”,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在家陪孩子琴棋書畫,在外陪孩子旅行運動,不必事事躬親,但需要在旁指導孩子。
只要家長以身作則少玩手機的同時,給孩子足夠的陪伴,內心不孤獨日常不空洞,孩子就能慢慢放下手機。
給孩子足夠的參與感
絕大多數孩子,都知道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用于學習,只是控制不了自己少玩手機。
對此,家長可以給予孩子足夠的參與感:
1.參與制定規則
家長與孩子一起制定規則,上學日只能在寫完作業后的1小時玩手機,周末可以自由支配玩2個小時。
需要注意的是,家長要共同遵守規則和接受懲罰,這樣既有陪伴的效果,又能讓孩子更樂意遵守。

關于規則的精準落地,家長可以使用麥苗守護限制具體的時長,保證孩子不能耍賴超時娛樂。

2.讓孩子自我控制
戒掉“手機癮”的最高成就不是限制孩子玩,而是讓孩子能自動自覺少玩,簡稱“自律”。
家長可以給孩子設置專注任務,只要在規定時間內不玩手機就算完成任務(可自由終止任務),就能獲得對應的積分。
積分可用于兌換孩子想要的禮品,當激勵養成自律習慣后,孩子自然能夠少玩手機了。

比起講道理、打罵和沒收,戒掉手機的最好辦法就是對癥下藥,讓孩子在生活中找到必要的參與感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