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是立冬后第三個節氣,標志著仲冬時節的正式開始。所謂“大雪”,從字面上也很好理解:繼“小雪”節氣之后,天氣更加寒冷,雪也越來越大、越積越多。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從古至今,文人墨客對雪景情有獨鐘,在大雪飄落里、在雪后初晴中,都留下了經久不衰的詠嘆。在《給孩子的節氣古詩詞》(化學工業出版社)一書中,作家楊金志精選三百余首詩詞,讓其與二十四節氣一一契合,并對每首詩詞都進行了別開生面的解讀。比如大雪時節,潔白淡雅的雪就有著很強的文學意韻。現在不妨一起感受雪日里的詩情畫意。

◆《別董大》
唐/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董大:董庭蘭,當時有名的音樂家;曛(xūn):昏暗;白日曛:即太陽黯淡無光。
這首詩作于唐天寶六年。后來的著名邊塞詩人高適,當時還沒出人頭地,要錢沒錢,要地位沒地位,要名氣也沒名氣。為了生計與功名,雖是大雪天,也要四處奔走。董大本是皇帝寵臣房琯的門客,吹拉彈唱樣樣精通。不過,因為牽連一樁官司,房琯和董大都失勢離京。那年冬天,在河南雎陽,小客店的昏黃油燈下,高適和董大相遇,共飲兩杯鄉村濁酒。高適說:“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董大你名滿天下,一定會走出這人生的低谷!”董大讀了高適的詩,也由衷地說:“高適你才高八斗,不是一個俗人,一定會大有前途!”此次萍水相逢,馬上就要各奔東西。雖是大雪紛飛、黃云蔽日,但有了這兩句互相鼓勵的話,有了這兩杯下肚的土酒,兩人的心中都是暖暖的。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萬徑:指千萬條路;蓑(suō)笠(lì):蓑衣和斗笠。
在這里,柳宗元釣的不是魚,是寂寞。他要的就是這種孤獨、孤傲的感覺。鳥兒在天空飛過,沒有留下痕跡;人們在路上走過,大雪掩蓋了足跡。一個孤寂的冬天,獨自一人去江上釣魚。雪下得正緊,小船、蓑衣、斗笠全都白了。柳宗元在南方的永州、柳州待過,這就是南方的冬天:江水沒有結冰,寒冷卻是刺骨的。冬天的江水,就像一塊緩緩流淌的青玉,你幾乎看不到水的波紋。但是它確實在流動。雪花飄落在水中,慢慢溶解,無形無影;飄落在船幫和船板上,慢慢顯出六角形的棱角,變成露珠一樣清瑩的小水珠。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逢:遇上;宿:投宿,借宿;芙蓉山:位于今湖南境內;日暮:傍晚的時候;蒼山:青山。
北風蕭蕭,白雪飄飄,天地間只有一個人在行走。一路上白雪皚皚,深一腳淺一腳,不知不覺走了小半天。太陽掛西山,青山轉蒼茫。大雪時節,芙蓉山上無芙蓉。漸漸地,看見了老朋友家的屋頂,遠遠傳來犬吠。 “吱呀”一聲,推開柴門。“哎喲,你來啦!快進來烤烤火,酒都備好了!”老朋友笑瞇瞇地迎上來。跟著主人的節奏,大黃犬的態度變得異常友善,歡樂地搖著尾巴。慢慢地斟酌,悠悠地喝酒。窗外雪花簌簌地飄落。喝到半醉半醒,聊到天地玄黃。不知不覺,天微微亮。
◆《問劉十九》
唐/白居易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劉十九:白居易的朋友;綠蟻:指浮在新釀的沒有過濾的米酒上的綠色泡沫;醅(pēi):釀造;雪:下雪,這里作動詞用;無:表示疑問的語氣詞,相當于“嗎”。
大雪時令的一天,看看天晚,又要下雪的樣子。白居易寫了一張便條,差小書童送到劉府去。小童輕車熟路跑到劉府。劉十九接過條子,拆開一看,捻須頷首。不一會兒,老劉登門,比預計的時間還早。白居易說:“今年剛釀的新酒,還飄著沫沫哩,一起喝兩杯。”說話間,妻兒童仆們已經忙了起來,切姜絲、溫酒。紅泥小火爐,木炭燒得很旺,冬天必須吃銅涮鍋。在這寒冷的冬夜,在這大雪紛紛揚揚降落的冬夜,有什么比一二個知己圍爐夜話、舉杯小酌更愜意呢?

◆《雪》
唐/羅隱
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
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大雪紛飛,富貴人家的公子小姐、衣食無憂的文人墨客,他們一般只看到雪花六出、碎玉瓊花,正好詩興大發、圍爐夜話。一般的平頭老百姓,心理卻很微妙:瑞雪兆豐年,固然不錯,明年又是一個豐收年。但是,這雪要是下過了頭,眼前的寒冬怎么熬?還真是費思量!“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長安是一座大城,什么樣的城市是有溫度的城市?一個基本的標準是:人們有房子住、有飽飯吃、有衣服穿、有炭火烤。紛紛揚揚的大雪呀,請你適可而止。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唐/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武判官:姓武的一位判官;珠簾:用珍珠裝飾的簾子;羅幕:用絲織品做成的帳幕;狐裘(qiú):狐皮袍子;錦衾(qīn):錦緞做的被子;角弓:兩端用獸角裝飾的硬弓;都(dū)護:鎮守邊鎮的長官。
輪臺在今新疆烏魯木齊附近,位于天山北麓,唐朝時此地屬于北庭都護府。“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當時,岑參來到此地擔任節度使的判官。他接替的前任,就是這首詩的贈別對象武判官。岑判官剛到西域,看到的一切都是新鮮的。最令他驚詫的是,這里農歷八月就開始下雪;到了仲冬時節,雪已經下了好幾個月,已經是“雪滿天山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春風不是真的春風,是卷著暴雪的“白毛風”;梨花也不是真的梨花,是樹木上層層堆積的白雪。“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武判官你一路走好;到了長安城,給俺家人帶個平安!

◆《和張仆射塞下曲》
唐/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仆射(yè):古代官職名;將(jiāng):率領。
跟岑參一樣,盧綸也是邊塞詩人,也曾在軍中當過“判官”。這一首《塞下曲》,講的是隆冬時節的邊塞。整首詩看上去很有韌勁、有嚼頭,就像一位武藝高強的軍士彎大弓、搭長箭,引而不發,渾身肌肉飽滿而緊繃。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我們的騎兵先鋒直搗敵軍老巢,殺得他們丟盔棄甲;敵軍統帥慌忙翻身上馬,抱著馬脖子鼠竄。“追!”騎兵隊伍緊追不舍,大刀雪亮,羽箭“嗖嗖”地往前飛。馬踏飛雪,雪泥滿身,渾然不覺——追著追著,怎么突然有一種圍獵打兔子的感覺呢?

◆《從軍行》
唐/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祁連山的雪山融水,滋養了幾塊綠洲,形成若干相對孤立的軍事要塞。它們沿著山腳呈一線排開,一直延伸到玉門關。這一條細長的地帶,叫“河西走廊”,戰略位置相當緊要。玉門關再向西,就進入廣大的西域,那里有樓蘭古城。“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很多人讀到這一句,以為是仗打多了、軍功卓著,上級就獎賞“黃金甲”穿。其實,這句的意思是戰士們整天摸爬滾打,身上的鎧甲都磨出洞來啦!
◆《隴西行》
唐/王維
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
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
關山正飛雪,烽火斷無煙。
◎隴西行:樂府古題;隴西:隴山之西,在今甘肅。
《隴西行》里提到的“隴西”“酒泉”,都在河西走廊沿線。戍守邊疆,沒有田園牧歌式的浪漫,只有十萬火急的緊張態勢。此時,“關山正飛雪,烽火斷無煙”,這么大的雪,狼煙都沒法點燃。怎么辦?都護大人起草了一份“雞毛信”,必須送到數百里外的援軍統帥手上。全部的希望,都在這快馬通信兵的身上。“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噠噠馬蹄聲,自帶節奏感,這通信兵一看就是忙而不亂、訓練有素。援軍統帥接信后,抬眼看看天,大雪紛紛揚揚,天地一片混沌。救不救?不要說下雪,下刀子也得救!備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