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舊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實質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魯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
人們常說,了解中國文化,必須了解“十三經”。其實,“十三經”是指儒家的十三部經典。對于“十三經”,只要知道“四書五經”,這十三部經典就能很快記住。“四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其中前兩本出自《禮記》,而“十三經”中還有兩部書名都帶有“禮”字,即《周禮》和《儀禮》。《周禮》《儀禮》《禮記》合稱“三禮”。通過了解“四書”,我們能由此關聯,記住“十三經”中的五本經典:《禮記》《周禮》《儀禮》《論語》和《孟子》。“五經”是指《詩》《書》《易》《禮》《春秋》,也就是《詩經》《尚書》《周易》《禮》(漢時指《儀禮》,后世指《禮記》)和《春秋》。《春秋》是指《春秋》加上《春秋左氏傳》,因為《春秋》實在太過簡略,沒有細節更沒有情節,有些地方亦不知所云,所以左丘明為其作了注釋,實際上很多字句自成一體,獨立成文,這就是《春秋左氏傳》,或稱《左氏春秋》或《左傳》。此外,還有兩本書也是給《春秋》作注的,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這兩本書與《左傳》合稱“《春秋》三傳”。
通過回憶“四書五經”,并稍加聯想,我們就可以記住“十三經”中的11本:《禮記》《周禮》《儀禮》《論語》《孟子》《詩經》《尚書》《周易》《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剩下的兩本比較專業,分別是《孝經》和《爾雅》,前者是談孝的,后者是一本對字詞進行解釋的工具書。
《左傳》的閱讀特點
對于“十三經”的品讀順序,筆者認為,倘若從《左傳》開始讀,熟悉了《左傳》,那么其他十二本經典讀起來將會非常順暢。
為什么呢?至少有兩個原因。
第一,《左傳》具有可讀性。
在語言上,《左傳》可以說是中國散文的源頭。著名翻譯家馬悅然對《左傳》極為推崇,他說:“我一九四六年開始學中文的時候,第一個課本就是《左傳》……一九六五年以后我開始大量翻譯上古、中古、近代、現代的東西,但我的心在先秦。《左傳》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我有空就會看看《左傳》。”我們閱讀《左傳》,會感受到其行文的音韻和節奏之美。
在內容上,《左傳》具有故事性,其文不是說教,也不是訓詁,而是充滿著跌宕起伏的人物命運、戰場上的刀光劍影和宮殿里的唇槍舌劍,十分精彩。《左傳》不僅寫到了春秋五霸,寫到了管仲、晏子、子產、子罕等名臣,還寫了許許多多的奸臣和小人。
第二,《左傳》具有豐富性。
《左傳》大量引用《詩經》《周易》,而且恰到好處。翻開《左傳》的第一篇《隱公元年》,就可以看到它引用了《詩經》,如“孝子不匱,永錫爾類”;《隱公三年》亦多次談到《詩經》,如“《風》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葦》《泂酌》,昭忠信也”“《商頌》曰:殷受命咸宜,百祿是荷”“衛莊公娶于齊東宮得臣之妹,曰莊姜,美而無子,衛人所為賦《碩人》也”等,這有助于我們理解《詩經》的意義和《詩經》在當時政治中的作用。同時,《左傳》還保留了當時的很多諺語,如“山有木,工則度之;賓有禮,主則擇之”“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心茍無瑕,何恤乎無家”“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心則不競,何憚于病”“狼子野心”“高下在心”“老將至而耄及之”“非宅是卜,唯鄰是卜”“室于怒,市于色”“唯食忘憂”“民保于信”等。
《左傳》中的思想史
《左傳》主要記載史實,其中很多故事蘊含許多中華傳統價值觀念的萌芽,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占據一席之地。
例如,《宣公十五年》記載了“結草”典故:
初,魏武子有嬖妾,無子。武子疾,命顆曰:“必嫁是。”疾病,則曰:“必以為殉。”及卒,顆嫁之,曰:“疾病則亂,吾從其治也。”及輔氏之役,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杜回躓而顛,故獲之。夜夢之曰:“余,而所嫁婦人之父也。爾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報。”
魏武子生病,在他神志清醒時立了一個遺囑,命令死后將寵妾嫁人,但是他在彌留之際又更改了這個遺囑,他說,要讓這個寵妾為他陪葬。到底哪個遺囑有效呢?魏顆作出了理性的判斷:“疾病則亂,吾從其治也。”關鍵看死者立遺囑時的精神狀態,這可以說是現代《繼承法》規定“無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為能力人所立的遺囑無效”的濫觴。
《左傳·襄公九年》記載了一段關于盟約效力的辯論:
子孔、子蟜曰:“與大國盟,口血未干而背之,可乎?”子駟、子展曰:“吾盟固云:‘唯強是從。’今楚師至,晉不我救,則楚強矣。盟誓之言,豈敢背之?且要盟無質,神弗臨也,所臨唯信。信者,言之瑞也,善之主也,是故臨之。明神不蠲要盟,背之可也。”
這里提到了一個概念:“要盟”,即強迫簽訂盟約。春秋時代的人們就已經提出,被強迫而簽訂的盟約是可以違背的。一方以脅迫的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愿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屬于“可撤銷合同”。
《左傳·昭公元年》還記載了一位女子同時被兩個男子追求的故事:
鄭徐吾犯之妹美,公孫楚聘之矣,公孫黑又使強委禽焉。犯懼,告子產。子產曰:“是國無政,非子之患也。唯所欲與。”犯請于二子,請使女擇焉。
兩人都希望抱得美人歸,子產的建議是:“唯所欲與”,即要看女子自己的意愿。女子的哥哥徐吾犯聽從了這個建議,讓這兩個男子“請使女擇焉”,讓他們不要吵不要鬧不要斗,而是讓他們心儀的女子自己決定。這個故事可以作為我國古代婚姻自由思想的一個典型。
《左傳》的當代價值
首先,《左傳》有助于涵養文學。《左傳》文字精妙,值得反復玩味。大眾認可的古文選本《古文觀止》選文共222篇,其中《左傳》34篇,占到15%以上,是《古文觀止》選錄最多的書。當前,還有《<左傳>文學研究》《<左傳>文章藝術研究》《<左傳>中的戰爭語篇描寫研究》《世族書寫與<左傳>敘事研究》等專著不斷出版,說明《左傳》的文學生命力是極為強勁的,還有很多學者在從寫作的角度研究《左傳》。精讀《左傳》,可以讓我們領略寫作的妙處以及文學的典雅、崇高與永恒之美。《左傳》一直深受歷代學者的喜愛,如晉代杜預就自稱有《左傳》癖,清代有專門從文學角度評點《左傳》的專著《左繡》,清末民初最受歡迎的翻譯家林紓也非常推崇《左傳》,這些都說明了《左傳》的不朽魅力。
其次,《左傳》有助于提升談吐。朱自清在其代表作《經典常談》里,將《左傳》列為“三部說話的經典”之首。《左傳》里有很多對話,這些話語或犀利、或機智、或幽默、或感人,或侃侃而談、斐然成章,或左右逢源、曲盡其妙,可以說“歷千百祀,跂想高標”。楊樹達在《修辭學講義》中談到“修辭之益”,一口氣舉了九個口才重要性的例子,其中七個出自《左傳》。
再次,《左傳》有助于了解中國古代歷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左傳》的內容注重道義與禮儀,在中國古代的認可度非常高,“春秋筆法”就體現了《左傳》在這方面的特點。翻閱“二十四史”也可以發現,大臣向君主、謀士向長官建言,闡釋“某事可”“某事不可”時,經常引用《左傳》中的例子,引用《左傳》往往能夠得到聽者的重視與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