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原來的國號是倭國,在唐朝的時候日本才將對外國號從倭國修正為日本,這又是為何呢?首先小編要說明倭字的來歷,此名最初是起源于三國時期魏國皇帝曹睿曾御封當時日本的君主為親魏倭王,而親魏倭王所在的國家就叫做倭國,倭國這個國名也沿用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最初的時候,倭字是沒有貶義的意思的。1784年在日本九州博多灣口志賀島發現的鑄有“漢委奴國王”的金印,當中的倭字還沒有具體的定義,而此時倭國是用“生口”(奴隸)為國際貿易的交換品的,當時的日本已經是進入奴隸社會。中國給日本君主封號之時,中國已經是封建社會,而日本還是在奴隸社會。至于日本學習漢字的時候,就是漢朝的事情了;漢字連同儒學一起傳入了日本,此時漢字對“倭”的解釋就為“矮小”,具體為何是矮小的意思已經無從研究。
日本學習漢字之后,自然也知道了倭國其實是在嘲笑日本人矮小的身高,但是日本還是處于奴隸社會也無從反抗。等到日本進入飛鳥時代,是日本從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的過渡期,此時的日本雖然還是與中國保持緊密的聯系,但是已經不是對中國俯首稱臣了,而是與中國采取平等的立場。
日本在封建社會過渡中,就已經開始拋棄過去向朝廷進貢的關系了,而是轉向了對等關系。到了奈良時代,日本的封建社會基本已經建成了,日本就更加不想用倭國這個國號了。所以到了唐朝時期,日本對外的國號就從倭國修正為日本。而在如今的日本史學界上來講,“倭”字的含義已經被懸置了。
日本不愿意再用倭國這個國號,除了他們知道漢朝之后這個字是形容日本人矮小的原因以外,最大的原因是處于封建社會的日本人不再愿意受到中國的控制。日本希望自己不再受到中原王朝封貢體系的影響,才會將國名從“倭國”改為“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