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每個人心中是偉岸而神圣的。唐代詩人王之渙有“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和“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李白有“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千古絕唱。
黃河聚華夏之氣韻,其氣勢如盛唐詩歌般洋洋灑灑、奔騰澎湃。最能體現黃河奔流氣勢的當屬中游一段,其中以壺口瀑布為最。
黃河壺口瀑布位于秦晉大峽谷黃河河床中,瀑布東邊乃山西臨汾地區,西邊是陜西延安宜川縣。壺口瀑布陜西處,位于延安市宜川縣城以東約35公里處,由于黃河水攜帶大量泥沙,壺口瀑布成為世所罕見的金黃色瀑布。
壺口瀑布一年四季景色各異,較佳旅游時間分為兩段。一是每年的四五月份,瀑布附近桃花盛開,岸邊凍結的冰塊開始融化,一派春意盎然,被稱為“三月桃花汛”。二是每年的九十月份,此時雨季剛過,時有陣陣秋風吹過,常伴有彩虹出現,叫作“壺口秋風”。春、秋兩季水量較大,水流拍擊聲如雷鳴般,比平日更為震撼。
此外,在冬季,河水從兩岸形狀各異的冰凌中飛流直下,遇冷成冰,瀑布靜默,冰橋呈現,兩岸溢流形成的水柱如冰峰一般倒掛于懸崖之上,這“冰瀑奇觀”讓人會覺得時光也在此停滯。
壺口瀑布乃因黃河水一路咆哮至秦晉峽谷時,河面寬度由400多米驟然縮至50米,傾瀉于落差30米的石槽中,其形似茶壺注水而得名。黃河水在這里被峽谷聚攏、收束為一股,奔騰呼嘯而下,躍入深潭,濺起巨大的金黃色浪濤,激起一團團水霧煙云,場面極其壯觀,站在河邊觀看,無不被強烈震撼。
這里的瀑布不是由山傾瀉而下,而是由平地再向深溝狂奔而去,遠遠看去,之前平鋪的水面忽然像被一個無形的洞所吸引。船如果走到這里,就得拖出河岸、繞過壺口瀑布,這就是古書上描繪的“河里冒煙,旱地行船”,形象極了!
黃河在這里因有山逼而顯得氣勢磅礴,又因灘撒開而狂放不羈,好不快哉!正在這時忽然因一個束緊的地勢而收,急轉騰挪,像水入壺中,只聽得震天怒吼,河浪四濺,成瀑成布,陽光一照,彩虹高掛,與藍燦燦的天和綠盈盈的山映襯著,這些色彩,這般絢爛,形成一幅絕美的國畫,有濃墨重彩,亦不乏寫意留白。
不,這還不夠,這色彩還要加上那紅得炫目的安塞腰鼓,潔白的羊肚手巾,陜北敲鼓大叔古銅色的肌膚……百十來個腰鼓手一字排開,他們的臉上溝壑縱橫,像陜北的峁峁梁梁,他們的笑容像歌里唱的“紅艷艷的山丹丹花”,他們喜氣洋洋地和著黃河奔騰的聲響敲起來、舞起來,鼓點似驟雨急促,鼓槌流蘇隨風飛揚,而蹦跳的腳步則是向大地踏出的鼓點,鏗鏘而有力。真正沖擊人們視覺感官的,是他們充滿力量的舞姿,狂放而熱烈,每一下舞動都是光和影的匆匆變幻,每一下舞動都讓人沉浸在這濃烈的原生態藝術享受中。
遙想當年中央紅軍到達陜北,軍民歡慶勝利時的腰鼓該是多么蓬勃熱烈,腰鼓也成為“勝利鼓舞”載入革命文藝的光輝史冊,成為長盛不衰的紅色文化符號。
看這奔騰不息的黃河氣勢,聽這剛勁奔放的安塞腰鼓,難道這不是中國氣象么?當年,氣吞山河的《黃河大合唱》正是在這樣熱烈濃郁的藝術氛圍中一氣呵成的,慷慨激昂的節奏正如浩浩蕩蕩的黃河奔騰千里、洶涌澎湃,喚醒了多少中華兒女的雄心壯志,吼出了中國人民誓死保家衛國的英雄氣概。
九曲黃河,奔騰向前,以百折不撓的磅礴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國當之無愧的“母親河”。而依“母親河”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將不僅僅是設立一個文化符號,更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表達和廣泛傳播。
“水利萬物而不爭”,黃河呈“幾”字形的遼闊區域,為中華文明拓展出一條偉大的文化路線,龐雜而包容,串聯起與之有關的眾多文化子系統中的文化符號,將沿岸各地的人與物涵蓋浸潤成緊密的有機體。
將來,以大運河、長城、黃河等為主體建設的國家文化公園,將被打造成為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家園,人們將從其文化生態系統中不斷汲取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可以暢想,將來人們可以在文化公園里文娛賞析、休閑體驗、強身健體、結伴旅游,文化符號和老百姓的生活緊密相連,將使人們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實、富足。
黃河,母親河,呵護著華夏的每一寸土地,它的歷史與現實、人文與自然,都讓人們無比自豪和振奮。站在壺口瀑布前,細細密密的水霧貼在臉上,和著轟隆隆的聲響,奮進的力量積蓄在每個人的心底……(來源: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