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四的到來,意味著新年即將進入尾聲,雖然說不出正月就是年,但是在民間過了正月十五,就算是過了新年了,正月里的每一天都有禁忌和習俗的,在中國的傳統習俗里,正月十四這一天要“守財神”,“拜臨水娘娘” 等。

民間有正月十三日為“上燈”,十四日為“試燈”,十五日為正燈”的說法,從正月十三開始,人們就開始掛燈籠等迎接元宵節,以此來祈求新的一年生活美滿,那么正月十四還有什么習俗和傳統呢,今天就和大家簡單聊一聊。
拜3神
1.拜臨水娘娘
中國民間將正月十四這一天稱為“臨水娘娘”,又稱“順天圣母”的誕辰。她是唐朝大歷年間的人,她在二十四歲的時候,為了拯救危難中的兒童,在臨水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因此被老百姓奉為“臨水娘娘”。后來成為了拯救難產的神仙,也有地方的老百姓把臨水娘娘視為是婦女和兒童的保護神,到了正月十四這一天,結了婚的女子,尤其是有孕婦的家庭,都要到臨水娘娘神像前,燒香祈禱,來保佑家中的婦女孩子健康平安。尤其在古代婦女沒有地位,也是百姓給自己創造了一位保護神,以此來克服困難,鼓舞自己。

2.守財神
說到財神,它應該是中國老百姓最喜歡的神明了,傳說它是主管世間財源的神明,能給人們帶來財運,尤其做生意的人更加喜歡,所以我國很多節日都和財神有關,正月十四這天也不例外,很多地方都有“守財神”的習俗。

正月十四的晚上睡覺前,把鞋子整齊的擺在床前,并且一直點著燈,一直到十五的早上,財神這天晚上會來凡間巡視,會根據鞋子的數量來清點人數,然后分配一年的財運和收成,老百姓還流傳這樣一個故事,說財神本是民間一個叫張百萬的有錢人,經常扶危濟貧,去世前把自己的所有家產都捐了出去, 玉皇大帝把他封為財神爺,讓他每年正月十四去給老百姓分發糧食和錢財。
3.伏羲誕辰日
伏羲是神話傳說中的上古帝王,有地方也叫“人宗爺”。他和女媧娘娘一起生育了人類,是我們人世間的創世神,也是三皇之一。正月十四為伏羲的誕辰,所以在正月十四這天有祭拜活動,老百姓在前一天晚上就會準備好宰殺的牛羊,水果和祭品,在院子的古柏樹上,貼滿用紙剪的小紅人,半月12點的時候開始讀祭文,之后進行朝拜,有錢人還有請戲班子唱戲給伏羲大帝聽,希望能得到人宗爺的護佑和賜福,這一整年能平安幸福,財源廣進。

吃2物
1.亮眼湯
老話說“喝了亮眼湯,走路明晃晃”,據《嵊縣志》中記載道:“十四夜各社廟懸燈,婦女結隊同游,謂之游十四,以菜煮麻糍食之,謂之亮眼湯。”很多地方正月十四晚上都要喝亮眼湯,喝完這碗湯,也就意味著春節也快結束了,要開始為新的一年謀生計了,這個時候要讓自己耳聰目明,打起精神,防止謀生計的時候被蒙騙了。

其實亮眼湯就是“青菜麻糍湯”,將麻糍切成細條,水開之后下入鍋中,再加入青菜,少放一點豬油,放入食用鹽和醬油就可以了,春節期間吃的葷腥太多了,吃點清淡的對我們的腸胃也好, 也有人說正月十四喝亮眼湯,是為了更好的觀看元宵節的花燈。
2.食糟羹
正月十四在浙江地區也有“食糟羹”的習俗,相傳在唐朝的時候,人們為了感謝這位將軍,大將軍尉遲恭奉命修筑江南長城,剛好在正月十四這一天,完成了工程,紛紛拿來家中的米飯、芋艿、粉絲、芥菜等食物前往軍營犒勞將士,但是天氣嚴寒,這些飯菜剛送到軍營就涼了,所以老板姓把所有的菜和米飯一起煮成大鍋羹,也叫食糟羹,讓士兵吃口熱乎的飯,隨著時間的推進,現在的食糟羹也有很多變化,樣式也多種多樣,它的主原料是米粉或藕粉,可以加薺菜,肉絲,冬筍,香菇或木耳等食材,先將食材洗凈切丁炒熟,最后淋入米粉糊,甜口和咸口的都可以。

做1事
正月十四試花燈,是為了準備正月十五的上元宵節,為了元宵節,街上張燈結彩,掛滿了燈籠,前一天要全面檢查元宵燈節燈火的效果,防止出現不必要的麻煩,并且預演元宵節要表演的游藝節目,叫做“試花燈”,做好所有預備工作,就可以熱熱鬧鬧的過元宵了。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流傳下來很多的習俗和忌諱,雖然說沒有什么科學依據,但是都是表現了人們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期待,也為新年帶來了濃重的喜慶色彩。正月十四,你們哪里有什么傳統習俗?別忘一起分享,提前祝大家元宵佳節快樂,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