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農村的小伙伴們來說,應該對畝并不陌生吧,而且也經常會聽到說幾畝地的詞匯來形容面積,雖然這些話會經常掛在嘴邊,但是具體的一畝等于多少平方米很多人應該都不知曉吧,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一起來學習一下這方面的知識。

一、一畝到底等于多少平方米呢?
1畝其實就是等于666.67平方米。 畝(mǔ),.中國市制土地面積單位,一畝等于六十平方丈。十五畝等于一公頃。 公頃(Hectare)為面積的公制單位(國際單位)。一塊面積一公頃的土地為10000平方米,比一個標準足球場面積稍大。
由此可得:15畝=1公頃=10000平方米。
于是可得:1畝=10000平方米/15=666.67平方米。大約就是長60米,寬10米的面積大小。現在很多農村地區,都流行建造蔬菜大棚,很多標準大棚的面積大約就是一畝地。
如果你還感覺不是特別形象,我們可以打個比方來說。一個標準的籃球場地大小是長28米,寬15米,也就是420平。一畝地的面積大約正好是籃球半場場地的面積的3倍,這樣就可以比較直觀的理解了。
二、一畝三分地指的是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聽人說到“一畝三分地”這句話。不禁要問,這一畝三分地到底是是什么意思?又在哪里?其實,這和明朝、清朝重視農耕有關。一畝三分地的說法,源于明朝皇帝親自觀看大臣春季農耕、清朝皇帝親自拉犁耕地。
祭祀先農和親耕的傳統,可以追溯到周朝,但不是每年舉行。明清兩代,成為國家重要的祭祀典禮。每年仲春亥日皇帝率百官到先農壇祭祀先農神并親耕(稱為藉田禮)。在先農神壇祭拜過先農神后,在俱服殿更換親耕禮服,隨后到親耕田舉行親耕禮。親耕禮畢后,在觀耕臺觀看王公大臣耕作。

根據《禮記·月令》記載,每到正月(孟春之月)就要選擇一個吉日,天子親自載著耒耜等農具,帶領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們到專門為自己開辟出來的一塊土地(即耤田)上去耕種,在明清兩代被稱為“耕耤禮”。
耕耤禮通常在農歷二月或三月的吉亥日舉行。提前一個月相關機構就開始準備,確定從祀從耕人員,并請皇帝先到西苑豐澤園去演耕。耕耤前一天,皇帝要到紫禁城中和殿閱視谷種和農具,而后,這些谷種和農具就會盛放于龍亭中抬至先農壇,放到規定的地方。耕耤當天早晨,皇帝身穿祭服,乘坐龍輦,在法駕鹵簿的導引下,與陪祭文武官員同到先農壇,祭拜過先農神,更換服裝后,就到耤田上行躬耕禮。一時鼓樂齊鳴,禾詞歌起,兩名耆老牽黃牛,兩個農夫扶著犁,皇帝左手執耒,右手執鞭,行三推三返之禮。之后,從耕的三公九卿依次接受耒、鞭行五推五返和九推九返禮,最后由順天府尹與大興、宛平縣令率農夫完成耤田的全部耕作,種下稻、黍、谷、麥、豆等五谷雜糧。這些莊稼的收成,要在將來重要的祭祀儀式上使用。

先農壇供皇帝行耕耤禮的“一畝三分地”
明朝初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之后,建設起了氣勢恢宏的國都,在建設高大的城墻宮殿的同時,永樂十八年,朱棣在都城南方建設了用于祭祀神農氏的先農壇。嘉靖九年(1530年)改建為天神、地抵二壇。明天順二年(1458年)又再次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和添建。
先農壇共有慶成宮、太歲殿(含拜殿及其前面的焚帛爐)、神廚(包括宰牲亭)、神倉、俱服殿五組建筑。

先農壇觀耕臺
另有觀耕臺、先農壇、天神壇、地祇壇等壇臺四座,內壇觀耕臺前有一塊土地,專門用來在耕耤禮時供皇帝執行耕耤禮時使用,這塊土地的面積剛好一畝三分,由于皇帝親自耕作、收獲的土地只有這一塊,久而久之人們便用一畝三分地來形容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了,有時候還含有“自私”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