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改變了中國的地理環境,形成了一個南北東西全方位的大水網,這直接帶動了運河沿岸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崛起。在現在依然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具體來看主要有南水北調工程的建設、農業灌溉體系的建立、提升境內航運能力等。
1.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建立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起點在長江下游的揚州,終點在天津。東線工程供水范圍:涉及蘇、皖、魯、冀、津五省市。具體為:蘇北除里下河腹部及其以東和北部高地外的淮河下游平原;安微省蚌埠以下淮河兩岸、淮北市以東的新汴河兩岸及天長縣部分地區;山東省的南四湖周邊、韓莊運河和梁濟運河側、膠東地區部分城市及魯北非引黃灌區;河北黑龍港運東地區;天津市及近郊區。東線工程利用的是元朝的運河。目的是緩解蘇、皖、魯、冀、津等五個省、市水資源短缺的狀況。
2.防澇和旅游功能
現在,整個大運河,除北京到天津、臨清到黃河兩段,其馀河段均已通航。正在規畫的中國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實施后,大運河將是重要的輸水線路。已建成的江都水利樞紐工程和7個設在大運河上的梯級抽水站等配套工程,已能北調江水至隴海鐵路沿線;在江淮地區暴雨形成洪澇時,也能通過江都水利樞紐工程及時排澇入江,保證里下河地區66萬多公頃農田穩產豐收。隨著中國大陸旅游業的發展,大運河還將成為重要旅游路線。現已開辟蘇州至杭州200多公里的大運河旅游業務。
3.航運能力的提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于1953年和1957年興建江陰船閘和楊柳青、宿遷千噸級船閘,開始了對古老的大運河的部分恢復和擴建工作。1959年以后,結合南水北調工程,重點擴建了徐州至長江段400余公里的運河河段,使運河單向年通過能力達到近2000萬噸,并擴大了沿岸灌溉面積和排澇面積,確保里下河地區1500萬畝農田和800萬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取得了多方面的效益。
目前大運河濟寧以北河段,因水源不足,未能發揮航運效益。濟寧以南至杭州河段,已建成16座通航梯級,其中大型船閘12座。運河及其沿岸河流、湖泊已節節設閘控制,洪水期調泄,枯水期補給,江水北調工程已初具規模。徐州以南河段,船閘年通過船舶噸位已達1370余萬噸,年貨運量達5500萬噸。為適應貨運任務的迅速增長,分流煤炭南運,濟寧至杭州段的運河擴建續建工程業已開始,將進一步浚深擴寬航道,加建復線船閘,溝通運河至錢塘江的航道,擴大港口吞吐能力,使運河單向通過能力達到3500~4000萬噸,承擔起年運量1億噸的總貨運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