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日常生活中和朋友們唱唱KTV,還是居家隔離的日子里,自己在家里和家人唱上幾首小曲。音樂和歌曲一直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當我們把眼光再放遠一些,就會發現,對于旋律和樂曲的追求,幾乎是一切人類社會和文明形態的“標配”。

不過,天生有追求音樂的動力,卻并不意味著所有人都擅長音樂,在我們身邊,天生有點“心不靈手不巧”、不擅長演奏樂器的人并不太少,而唱歌水平讓人捂耳朵的人也有很多,他們往往會將這種問題歸咎于“缺乏練習”、“五音不全”或者“嗓子不太好”。
沒錯,這種歸因在有些時候其實是正確的:雖然音樂幾乎是人類的本能喜好,但優秀的歌唱家除了極個別天賦異稟者,幾乎都是要靠著“臺下十年功”練出來。未經訓練的人通常也唱不了太好。而如果聲帶、舌頭或者咽喉部位,曾經發生過某些病變,也確實會影響歌唱的效果。當然,聽覺系統如果因為病理性或者其它物理性原因受損,也會在這方面造成負面影響,這些都是事實。

但,這并不是全部的事實。
在人群之中,偶爾也存在著這樣的人:他們無論再怎么喜愛音樂,再怎么努力鍛煉,還是會在唱歌時嚴重跑調。這種人在過去通常只會被簡單地歸類為“缺乏音樂天賦”,但在進入21世紀后,隨著醫學研究的逐步深入,人們終于意識到,這其實也是一種“病”,也就是所謂的“失歌癥”(Amusia)。
就本質而言,失歌癥是一種對音高加工的障礙。研究表明,失歌癥者不能覺察旋律中音高變化、旋律的不和協性,以及識別和記憶無歌詞的曲調。準確地說,對細微音高差異的辨別力是失歌癥的核心缺陷。

在2003年,《蒙特利爾失歌癥診斷測驗》(Montreal Battery of Evaluation of Amusia)被正式推出,這套測驗主要涉及音樂的知覺和記憶,其中包括6個分測驗:音階、輪廓、音程、節奏、節拍辨認以及旋律記憶。如果被試人在6個分測驗的平均成績低于正常人成績的兩個標準差,或前3項分測驗成績低于65分,則被診斷為失歌癥者。
根據調查,4%的英國人、5%的美國人患有失歌癥,而根據2010年針對117名中國大學生進行的調查發現,中國的失歌癥發生率為3.4%。雖然這一樣本太小,因此難言精確,但可以確定的是,失歌癥的存在確實并不算非常罕見。

在2011年12月,醫學界正式確立了“失歌癥”這一概念,推測與腦部掌握語言、聲調的部分有關。而經過對失歌癥患者腦部掃描,醫學界逐漸確定了造成這一癥狀的主要原因:顳葉功能不正常造成的聲音理解障礙。
對于人類而言,無論要理解音樂亦或是創作音樂(包括演奏和演唱),都必須建立在能夠準確地理解音樂的音階、節拍和旋律的基礎上,否則就困難重重。如果只是樂器,尚可以通過死記硬背鍵位、孔位這樣的手段形成肌肉記憶來部分解決問題,但歌唱可就沒有這種“便宜事”了。
一旦一名歌唱者無法了解到旋律中何處不協調、不能注意到音調和音階的變化,那么,要唱出優美的歌曲就不太可能——而更糟糕的是,他或者她本人甚至根本無法認識到這一點。從這個角度而言,《哆啦A夢》里的胖虎,就有很大概率可能是一名沒有自覺的“失歌癥”患者。

失歌癥患者們的聽覺系統事實上并沒有任何問題,造成失歌癥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他們“聽不到”或者“聽不清”,而是“聽到了,但無法準確理解”。
目前一般被認為,這種狀況是大腦左顳葉前端的功能不正常所致:大腦的這一區域主要負責人類對于音律和音調的感知,一旦這種感知失靈,那么,歌唱者就不可能有效地調整自己唱出的曲調,也無法意識到跑調已經發生,更不可能去糾正它了。畢竟,在他們的認知中,自己正在以“正常”的音調歌唱。

雖說聽上去有點難以置信,但所謂的失歌癥不過是諸多大腦功能性障礙的一部分。因為遺傳導致的腦組織異常、外力造成的挫傷和淤傷、疾病(腦淤血、腦瘤、卒中)等等因素都可能損害大腦本身的功能,引發這類障礙。而“纖細”的認知功能更是經常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受損。
除了損害理解聲音的能力、導致失歌癥之外,顳葉受損還可能引發語言理解能力混亂,從而導致更加糟糕的失語癥;頂葉部分如果受損,則可能引發上肢和下肢活動能力的喪失,造成癱瘓,或者誘發空間障礙;而位于大腦前端的額葉如果被破壞,則可能引發失禁、面癱、表達困難,乃至情感淡漠和思維能力衰退。另外,由于腦損傷引發的聽障也確實可能造成人類無法準確聽到(而不是理解)聲音,從而以另一種方式造成歌唱的“跑調”。

總之,在各種各樣的腦部病變中,“失歌癥”并不算是最嚴重的一種,雖然它或許是較為普遍的。而一些并非病癥的原因——比如說心理問題,也會讓人唱歌跑調。不過,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只要唱歌和音樂能給自己帶來一絲樂趣,跑不跑調又有什么重要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