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自古以來就有“天下第一名山”、“五岳獨(dú)尊”的美譽(yù),另外它還有“五岳之長(zhǎng)”、“東岳天齊”的稱呼,因此不難看出,五岳之首就是泰山!它位于山東省中部的泰安市境內(nèi),與泰安城山城一體,是中國(guó)第一個(gè)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chǎn),也是中華民族精神與文明的象征!在物華天寶的神州大地上,名山大川數(shù)量眾多,海拔高度比泰山高的有之,如華山,自然風(fēng)光比泰山美的有之,如黃山,為何泰山卻享有五岳之首的殊榮?其實(shí)真正原因并不是如想象的那么簡(jiǎn)單!

首先我們先看看泰山之名是怎么來的?
泰山,處于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因太陽孕育萬物,出于遠(yuǎn)古時(shí)期人們對(duì)大山的崇拜,在先民心目中,泰山就有了“主生”的說法,被賦予了“萬物交代”的寓意,于是就將其命名為“大山”。隨著時(shí)代的變遷、歷史的發(fā)展以及文明的不斷進(jìn)步,“大”字音、形日趨演變,逐漸有了“da、dai、tai”的讀音。至先秦時(shí)期的一些史書、著作如《孟子·梁惠王》中有“挾太山以超北海”的記載,《左傳》中有“大”、“泰”之同義、共存。可見“泰”山是由“大”山演變而來!

泰山又被稱為東岳、岱宗,那么“岳”、“岱宗”的含義及來歷是怎樣的呢?
“岳”,繁體字為“嶽”,“嶽”為象形字,在泰山玉皇頂下面的“五岳獨(dú)尊”刻石上的“岳”字即為“嶽”,本義是高大的山。先秦著作《詩(shī)·周頌·般》中有“陟其高山,墜山喬岳”的記載,在這兒,“岳”泛指高山之意,也就是說“五岳”即為五座高山、大山。史料中最早出現(xiàn)的是“四岳”,而非“五岳”。在《詩(shī)·大雅·嵩高》中有“四岳,卿事之官,掌四時(shí)者也,因主方岳巡守之事”,在此,四岳就是指四方高大的山。

《尚書·堯典》中曾記載舜帝巡守四方,體訓(xùn)民情,首先“東巡狩,至于岱宗,至于南岳,至于西岳,至于北岳”,對(duì)于南、西、北三岳的祭祀“如岱禮”,這兒的“岱”就是指的泰山。泰山又有“岱宗”的稱呼,如杜甫《望岳》中“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所述。那么“岱宗”又是什么意思呢?在東漢許慎著作《說文解字》中,將“岱”解釋為“大山”,又因古時(shí)“太”、“代”同音,為易于區(qū)別,在“代”下加山,即為“岱”,意為“太山”、“泰山”。“宗”表示尊崇之意。“岱宗”意即讓人們尊崇的大山!

那么,泰山“五岳之首”的地位是怎樣形成的呢?
“五岳”之稱最早見于《爾雅》的記載:“泰山為東岳,華山為西岳,霍山為南岳,恒山為北岳,嵩山為中岳”,其中的霍山為安徽天柱山,也有的認(rèn)為是衡山。漢朝后,又改湖南衡山為南岳。在不同歷史時(shí)期,五岳所代表的大山雖不斷變幻,但東岳泰山始終處于首位,獨(dú)尊五岳間。《管子·封神篇》中記載有“王者易姓受命,報(bào)功告成,必于岱宗”之說,首提泰山封禪之事,以至于后世的秦皇漢武,唐玄宗、宋真宗等12位帝王封禪泰山,留下了一段段傳奇,可以說是古帝王一手將泰山捧上了五岳之首的位置。
如今,人們來登泰山,絕大部分也是慕泰山“五岳之首”之名,在游覽古跡,遍賞美景的同時(shí),盡情暢享古帝王登封泰山、宣示文治武功的豪邁,體驗(yàn)“會(huì)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豪情,為自己精彩的人生旅途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